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自卑與超越》上

2021-11-11
in 人文學科
0 0
A A
《自卑與超越》上
分享到 WhatsApp分享到 Telegram分享到 Line
15
人類的行為皆出自於自卑感,及對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了解自身潛在陰影與缺陷,打破自卑的枷鎖,才能正確對待人生並超越自我。

自卑感幾乎是人人所具有的情感之一,而自卑可驅動人類進步,卻也讓某些人就此沉淪,這兩者差別在哪裡呢?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

從人生低谷超越自我的典範

有一位小朋友,他的童年有點悲慘,從小就體弱多病,差點因為肺炎死掉,還得過佝僂病,所以個子很矮,運動能力也差,就連運氣也不太好,他居然出過兩次車禍,成績也不行,排名班上倒數,所以整個人就很自卑。

但就是這樣的一位底子差、又自卑的小朋友,最後居然逆襲了。他努力學習,從班上倒數變成了資優生。因為小時候總生病,所以他就想當醫生,最後考上了維也納大學的醫學博士,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更不得了的是,他還受到了全世界最出名的心理學家的賞識,跟著他學習了整整九年,成了一代心理學大師,最終創立了一個新的心理學流派。這一套理論,就包含著他通過超越自我,從而改變命運的經歷,以及關於自己人生意義的思考。

剛剛講的這個故事,就是《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的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註1) 的親身經歷。阿德勒創立的這套理論,就是書裡介紹的「個體心理學」。那位賞識他的著名心理學家,就是大名鼎鼎的佛洛伊德(註2)。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年2月7日-1937年5月28日)

但阿德勒和佛洛伊德這兩個人之間,並不是什麼相親相愛的師徒關係,而是理念不同的對手。阿德勒、佛洛伊德,還有另一位叫榮格(註3),並稱為「心理學三巨頭」。

個體心理學有什麼創新之處?

這三個人都是專精於精神分析的,但阿德勒後來越來越覺得,佛洛伊德把什麼東西都跟「性衝動」聯繫起來,太荒謬了,到最後實在忍不了了,於是連發三篇論文,把佛洛伊德批判了一番,然後帶著一些追隨者自立門戶,按照自己的思想,創立了個體心理學(註4)。

那麼個體心理學有什麼創新之處呢?佛洛伊德認為,人的命運是被生物本能決定的。但個體心理學強調社會因素對人的影響,認為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人生的目標,改變自己的命運。可以說,阿德勒的人生經歷,本身就是一部激動人心的逆襲教材。他的個體心理學和個人魅力結合在一起,非常受大眾的歡迎。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是個體心理學的代表作,它的英文版書名如果直譯過來,應該是叫「生命對你意味著什麼」(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那為什麼會翻譯成《自卑與超越》呢?

這是因為,阿德勒把自卑感看作心理學中的核心概念,認為自卑感是人類文化的基礎,並且人人都想超越這種自卑感。所以這本書翻譯成《自卑與超越》,是非常到位的。那麼接下來我們可用三個問題,歸納為書中的重點:

  • 第一個問題,一個人超越自我的動力是什麼?
  • 第二個問題,如何改變行為來實現自我超越?
  • 第三個問題,怎麼在超越自我的過程中,實現人生的意義?

<第一部分> 一個人超越自我的動力是什麼?

在阿德勒看來,無論你取得了什麼樣的成就,處於什麼樣的環境中,都一定不滿足於自己的現狀,一定想超越自我。不論你是什麼樣的人,都會想著讓自己的處境變得更好一點。為什麼會這樣呢?

按照個體心理學的分析,是因為有兩種人類最底層的情感,在背後推動著我們:一種是自卑感,一種是優越感。

很自負的人,難道也自卑嗎?

我們一般認為,自卑感並不是人人都有的,可能有些人條件不好,或者信心不足,才會感覺自卑。但阿德勒說,不是這樣的,自卑感人人都有,而且是人類文化的基礎,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所以在他的個體心理學裡,自卑感是一個核心概念。

有些人看起來比較害羞,或者做事情畏首畏尾,或者像阿德勒自己那樣,小時候體弱多病、成績差,說這些人自卑,我們都能理解。那有些看起來很強勢的,甚至很自負的人,他們難道也自卑嗎?沒錯,在阿德勒看來,這些人也自卑,甚至更自卑。

他在書裡舉了個例子。說有三個孩子第一次去動物園,看到了獅子,他們三個心裡都很害怕。第一個孩子就躲到媽媽背後,說:「媽媽我要回家。」第二個孩子站在原地,臉都嚇白了,但是嘴上說:「我一點都不怕。」第三個孩子瞪著眼睛,好像很英雄的樣子,還問媽媽,「媽媽,我能不能向牠吐口水呀?」

阿德勒說,其實這三個孩子都怕、都心虛,但表現方式不一樣。自卑也是一樣,有些人看起來很自負,實際上是因為內心很自卑。但他又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沒辦法,所以只能自欺欺人,強行讓自己相信「我比別人厲害」,要不然就活不下去了。

這麼一來,他內心其實更自卑了,但是外在表現好像是很強勢的樣子。其實這樣的人,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紙老虎」。這麼一說,你可能就明白了,我們人人身邊都可能有這樣的人:說話做事不容置疑,哪怕你提出一點點反對意見,立刻就翻臉了,或者暗中打擊、刁難你,因為他太心虛,禁不起質疑嘛,外強中乾,內心自卑。

所以在個體心理學看來,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表現形式不同。這裡要強調一下,阿德勒不是說有自卑感就不好,恰恰相反,他認為自卑感很重要,是促進人類進步的動力,是人類文化的基礎。為什麼這麼講呢?

因為他說的自卑,其實是人對自身狀態的一種不滿,所以人人都想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況。也就是說,在個體心理學裡面,自卑感是一個基礎概念。它不是一個貶義詞,也不是一種不好的心態,而是一個中性詞。

自卑感與優越感,共同提供超越自我的動力。

除了自卑感以外,還有一種人人都有的心態,叫優越感。阿德勒說,人人都有自卑感,而且人人都想彌補這種自卑感,追求優越感。所以這兩種感情,其實是一體兩面的。

一個人追求什麼樣的優越感,也就是想實現什麼樣的目標,跟他個人的自卑感有關。阿德勒舉了一些例子,比如說很多醫生在小時候,都經歷過家人或者朋友死亡的場景,所以他們就有一種自卑感,認為人生不安全。為了彌補這種自卑感,就選擇了做醫生,去跟死亡對抗,借此來實現自己的優越感。

但在絕大部分情況下,優越感並不是一個非常清晰的目標,也不是只有一種實現方法。很多人說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獲得怎樣的優越感,只能慢慢摸索,即使找到了一個明確的目標,也有不同的實現辦法。你採取怎樣的辦法彌補自卑感,實現優越感,就體現了你的性格,或者按照阿德勒的說法,就體現你的人生態度。

所以在個體心理學看來,自卑感就像是一個在背後提供推力的發動機,優越感就像是一個在前面牽引著你的火車頭,這兩種感情,共同提供了超越自我的動力,讓你在提升自己的軌道上飛奔。

阿德勒在這裡特別提醒你注意一個問題,就是自我超越當然好,但是千萬不能跑脫軌了,不能因為太焦慮而跑錯方向,進入自卑情結的誤區。

自卑情結易導致自閉、犯罪等問題

什麼叫自卑情結呢?意思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就是解決不了真正的問題,不敢面對困難,那就只能把這個問題擺到一邊,然後回過頭來,從亂七八糟的小事中尋找優越感。我們剛說的紙老虎,其實就是一種自卑情結。紙老虎們自己做不好事情,解決不了真正的問題,但是他們可以不讓你批評,把壓制批評這件事做好,他們就能獲得優越感。

再舉個例子。阿德勒在書裡,記錄了自己一位病人的故事。這位病人是個十六歲的問題少女,她從六、七歲就開始偷東西,十二歲開始就夜不歸宿,天天出去跟男人鬼混。阿德勒跟她聊天,發現這個少女從小就沒得到什麼關愛,兩歲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媽媽根本不愛她,也不關心她,所以她就心生怨恨。

最後這個女孩自己承認了,說:「其實我不喜歡偷東西,也不喜歡跟那些男生鬼混,我做這些就是想讓我媽看看,讓她知道她管不住我。」所以她其實是在利用這些行為,報復自己的母親。

阿德勒就說,這其實就是一種自卑情結。因為她在跟自己的母親作對嘛,但是又的確沒有自己的母親強大,解決不了真正的問題,所以只能用其他的方式,比如偷東西、夜不歸宿,來彌補自卑感,獲得優越感。其實就是在追求優越感的時候,跑錯方向了。

除此之外,什麼自閉行為、犯罪、懶惰、青春期叛逆,都是在彌補自卑感、追求優越感的過程之中跑錯了方向,沒有樹立好端正的人生態度所導致的問題。

上面講的就是第一個問題,一個人超越自我的動力是什麼?歸納一下就是:我們人人都有自卑感,也都在試圖超越自卑,追求優越感。自卑感和優越感這兩種感情,就是推動你超越自我的動力,也是人類進步的基礎。但千萬要注意,不能因為過度焦慮而採取了錯誤的辦法,否則就會產生自卑情結,導致自閉、犯罪等等問題。

(待續)


(註1)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1870年2月7日-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的精神病學家,維也納醫學博士,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之一,同時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他一生主張「心理學要為生活和生命服務」,對後續的西方心理學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著有:《精神官能症的性格》、《器官缺陷及心理補償的研究》、《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認識人性》、《自卑與超越》、《精神官能症問題》。
(註2) 佛洛伊德: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德語: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哲學家,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他著有《夢的解析》、《性學三論》、《圖騰與禁忌》等,提出了「潛意識」、「自我」、「本我」、「超我」、「伊底帕斯情結」、「欲力」、「心理防衛機制」等概念,被世人譽為「精神分析之父」。
(註3) 榮格: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年7月26日-1961年6月6日),瑞士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分析心理學的創始者。他是一位學貫中西、著作等身的學者,在世界心理學界都得到了很高的評價。是心理學鼻祖之一。
(註4) 個體心理學:
(Individual Psychology),就是將個體當成一個無法切割、需要整體來看一個人的心理學。

【推薦閱讀】
  • 《被討厭的勇氣》
其他文章︰
  1. 《被討厭的勇氣》(上)
  2. 《自卑與超越》中
  3. 《自卑與超越》下
  4. 《創造力》【中】
  5. 《讚揚與責備》下
  6. 《社交天性》下
  7. 《活出意義來》3/4
  8. 《品格的力量》14 民族是母親的結晶
  9. 《品格的力量》62 優雅與機敏
  10. 《品格的力量》77 丈夫的手、眼、心
Previous Post

《自卑與超越》

Next Post

《自卑與超越》中

相關文章

《隱性潛能》品格技能比認知技能更重要(上)

《隱性潛能》品格技能比認知技能更重要(上)

2025-05-03
1
《七真史傳》:第二十一回-02 孫不二洛陽顯道術 馬丹陽關西會友人【中西對照】Capítulo 21-02

《七真史傳》:第二十一回-02 孫不二洛陽顯道術 馬丹陽關西會友人【中西對照】Capítulo 21-02

2024-07-06
0
《品格的力量》76 感恩相扶持

《品格的力量》76 感恩相扶持

2024-03-29
0
職場上據理力爭是對的嗎?⋯⋯這3種「顧人怨」的話最好別說

職場上據理力爭是對的嗎?⋯⋯這3種「顧人怨」的話最好別說

2024-10-03
0
《七真史傳》:第一回 憐貧困偶施小惠 入夢寐深指迷途-01【中西對照】Capítulo 1-01

《七真史傳》:第一回 憐貧困偶施小惠 入夢寐深指迷途-01【中西對照】Capítulo 1-01

2023-03-22
1
《閱微草堂筆記》︰善惡報應【中西對照】Retribuciones del bien y del mal

《閱微草堂筆記》︰善惡報應【中西對照】Retribuciones del bien y del mal

2021-12-12
0
Load More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