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貨櫃與航運》上

2021-11-19
in 經濟學科
0 0
A A
《貨櫃與航運》上
分享到 WhatsApp分享到 Telegram分享到 Line
199
沒有貨櫃,就沒有全球化,不會有好事多,也不會有亞馬遜、阿里巴巴,更不會有高科技;透過貨櫃的起源故事,比爾.蓋茲讀到創新,您會讀到什麼呢?

自從新冠疫情開始,全球的貨櫃運輸價格也不斷地攀升,而且訂單不減反增,航期也都滯延了。一九九五年,從台灣到阿根廷的四十呎貨櫃,是USD3,200(美元),現在已經漲到USD11,000左右,貨櫃這原本不為人注意的裝載工具,一時間成為聚焦的議題,我們就來看看貨櫃的緣起和演變吧!

沒有貨櫃,全球化經濟起飛是無法實現的。

本週書香園地,介紹《貨櫃與航運》(THE BOX)這本書,藉由作者馬克·萊文森(Mark Levinson)(註1)接受訪談,讓大家了解貨櫃的歷史性崛起,以及它如何改變了全球經濟的格局。

貨櫃,鋁製外殼,鋪上木地板,兩片金屬門,看似平凡無奇的裝貨箱子,却使世界變小,經濟變大,改變全球的生產及消費。全球化的地球村,若無貨櫃,是無法實現的。貨櫃看似平凡,却創造神奇,正是引起作者撰寫本書的動機。以下是訪談及作者本人的回答。

問:請問您如何了解到貨櫃的重要性?

答:或許,對美國奇異公司(General Electric)(註2)而言,寫一本燈泡或晶片發明史,是理所當然的事。至於平凡無奇的貨櫃,為之立書,還真沒想過。事實上,貨櫃不是單純的一項創新,櫃子簡單,但其所牽涉到的層面,可就複雜了,非三言兩語可說明的。

現代經濟貨櫃化的發展,這故事可謂曲折動人,攸關國際貿易至深且鉅。以往關於國際貿易的論述,不外乎是國際間存在勞資差異,且經濟學家不考慮運輸成本這個因素。

據此,可推論貧窮國家應該有薪資優勢,所以貿易量必然相當大,但事實却不然。薪資差異存在已久,但為何以前大量的國際貿易却不曾發生?所以我的結論是:必定尚缺東風。貨櫃運輸,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我追溯貨櫃的發展史,並檢視其對經濟所造成的重大影響。

問:上世紀五〇年代後期,人們是否已察覺有必要改變運輸方式?誰率先採用貨櫃來運輸?

答:我們不妨回到一九五〇年代,那時還沒有所謂的貨櫃,貨物是靠著散裝船運輸。貨品在工廠製造,再一件件搬到卡車,鐵道車廂或公路貨車上,開到港口。到了港口,再一件件的搬下來,送到倉庫儲存。再從倉儲一件件搬出來,搬到船隻上。所以港口必須有一群螞蟻雄兵。

一九五〇年代,紐約港碼頭就有五萬名工人。碼頭工人並不是每個工人每天都有活可幹,船隻進港,需要大量的勞工,工人才有工作。裝卸貨物是勞力密集的處理程序,倫敦、舊金山,及世界各地其他碼頭,皆是如此。

這意味著,船運其實相當昂貴,因為貨物須逐件反覆處理,耗費人力。往往運費就占了貨物價值的百分之十,或百分之二十,而有些價值不高的貨品,就不值得運送了。高昂的運費,造成了國際貿易高聳的壁壘。不僅如此,運輸的過程,貨物也常損壞或遭竊,且船期也不能預期,所以國際供應鏈的建立,尚言之過早。

劃時代改變櫃子送貨的,是位卡車大亨。

你如今在美國,購買澳大利亞的酒,只需支付幾分錢的運送成本。購買在馬來西亞製造的襯衫,運費一樣也是很少,跟以前簡直不可同日而語。供給全球化,運費大幅降低,全拜貨櫃國際化之賜。這關鍵的主角,又是誰呢?

解決這種種困難,化不可能為可能的,正是馬爾康·波索·麥克連(Malcom Purcell McLean),其事蹟容後再述。

馬爾康·波索·麥克連(Malcom Purcell McLean)

用櫃子裝貨運輸,這想法在十八世紀早就有了,但徒有櫃仍不足以降低運費,為什麼呢?略加思索,不難明白。設想你現在要託運一批貨物,你把貨物裝進櫃子裏頭,再把櫃子搬到船上甲板,但是彼時沒有專用貨櫃船,所以櫃子與其他貨品混雜在一起。

另外,你再設想收貨端如何取得這些櫃子。你想收貨人取得貨品後,會再利用這些空的櫃子嗎?不會的,這些櫃子就卡在收貨端,不再被利用。結果是,這樣的櫃子送貨方式,即使已累積相當多的經驗,但並不具有效率。託運商不會再利用櫃子出貨,因為成本比傳統船運方式還要高。

劃時代改變櫃子送貨方式的,正是麥克連。他來自北卡羅來納州,在大蕭條時期,當過卡車司機,但風雲際會,到了一九五〇年代末期,已是美國一家大型卡車運輸公司的老闆,公司名為麥克連貨運公司。

他的路線包括自北卡至紐約,及新英格蘭。二次大戰後,因車輛數相當程度地(中幅)增加,導致陸上交通時常堵塞,無法準時交貨,麥克連深感到困擾。他最初的想法是在北卡建造集散站,另外,在新澤西也建造一個。把卡車開到駁船上,再連車帶貨,開船送到新澤西,再把卡車開下船來,以此方式營運貨運。

一開始,麥克連以這套方式營運,不久,他就發現並不具備效率,費時費錢,且車輪(在船上)難以固定。後來,他轉念一想,何不只要把車斗櫃送上船隻即可,不必把整輛車開上船去,車體及車輪留在原地。自此,開啟現代貨櫃運輸的濫觴。

史上第一艘現代化貨櫃輪正式啟航

當時船運業受到政府很多的管制,不是說想航行就可航行的,所以麥克連的想法是收購現有的船隻。美國航運管理委員會要求麥克連,必須賣掉手上的貨車公司,才能進入航運業,所以麥克連立即處理他的卡車貨運公司。他傾其所有,孤注一擲在嶄新的貨櫃運輸業上,這行業甚至連一點商業基礎也還沒具備。

那時,麥克連一個客戶也沒有,業務是全新的,從零開始。世界尚不知道自己需要貨櫃運輸,這時麥克連就引領風氣之先,建立了這一業務。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六日,史上第一艘現代化貨櫃輪正式啟航。

麥克連購買兩艘戰後留下的油輪,加以改裝,在甲板上鋪設鋼板,以便置放三十三呎規格的貨櫃,之所以決定三十三呎,是因此規格適合油輪的結構。麥克連當初的想法是如果招攬不到生意,至少還可以運送油料。

首艘貨櫃輪名為「理想—X號」,自新澤西州的紐華克港,開往德州的休士頓,裝載五十八個貨櫃。現代貨櫃輪動輒可裝載一萬個貨櫃,當年五十八個櫃子,簡直微不足道。不過,那是六十年前首航。

麥克連做了實驗,以畢生積蓄投注在這新興的事業上,前途未卜,但他深信構想可行。那時根本沒有任何資料可查詢研究,但麥克連勇於創新,接受挑戰,增加港口運輸的效率。麥克連說做就做,當然,過程也不是完美的,有缺點就改正,從航行中發現缺點並改進,這就是其行事作風。

櫃子尺寸不同,豈不天下大亂?

繼麥克連之後,陸續有航運公司加入貨櫃運輸這一行,也有些公司經營甚為成功,他們追求裝卸的最適化。但麥克連並沒有追求所謂的最適化,他是行動派,越做越好,從行動中學習。他開始是用了三十三呎長的櫃子,然後改用三十五呎的櫃子,不久,他就發現貨櫃運輸業的最大障礙:如果其他航運公司使用不同尺寸的櫃子,豈不天下大亂?

有的公司用二十四呎的櫃子,有的用十七呎的,哪一種才是最適合的呢?這也是現有客戶及潛在客戶所面臨的問題。比如說,如果你是託運人,想要輸出貨品,你會用什麼尺寸的櫃子?操作二十四呎的起重機,只有少數港口才有。你想早點把貨運出去,偏偏二十四呎貨櫃船又不多。

這個問題,大家都想要解決,經過多年的協商,過程冗長。試想耗費數年時間,所討論的竟然只是決定哪種尺寸最好。與會諸公會議室中吞雲吐霧,就只討論櫃子的牆壁要多厚,門要怎麼開。

經過多年折衝,現在所熟知的四十呎櫃終於出來了。託運人要的是櫃子可以在任何港口處理,聯結卡車,鐵路運輸,無縫接軌,四通八達。經過這些協議,貨櫃運輸蓄勢待發,果然呈現爆炸性成長。

貨櫃化走向全球化,其關鍵即是標準化。標準化會議過程確實無聊至極,但事關重大。標準化這種無聲的變革,也在其他產業扮演關鍵性角色,如晶片設計,及電信產品。

標準化一旦啟動,其勢不可擋!

問:首次嘗試之後,如何全球化呢?以後要如何做,又學到了些什麼啟示?

答:當然,港口面臨了更多的困難。貨櫃化起先只是美國的事。麥克連的船隊沿著東海岸,從紐約開至休士頓,有些船隻會航行至波多黎各,及加勒比海。幾年後,美森航運公司(Matson Navigation)從西海岸開至夏威夷,不過,都算是美國國內航線。一旦標準化實施之後,貨櫃運輸國際化也是水到渠成之事。

早期貨櫃運輸所使用的船隻,並不是專門設計供貨櫃運輸之用,所以也不要求效率。一九六〇年之後,出現了貨櫃運輸專用船隻,停靠設有專門起重機設備的港口,效率更為提高。

一九六六年,貨櫃運輸走向國際化,港口必須具備標準起重機等設備,以有效率處理貨櫃。歐洲與美國之間國際航線於焉展開,多家航運公司加入,之後更擴及南非、澳大利亞及拉丁美洲。

標準化一旦啟動,其勢不可擋。舉例而言,北大西洋一九六六年開始貨櫃運輸,但兩三年之內,傳統航運即消聲匿跡,貨櫃獨占市場,促進國際貿易蓬勃發展。但幾家歡樂幾家愁,難免會有輸家。碼頭工人需求數量急劇降低,生計受到影響。

以前散裝船時代,需要大量碼頭工人裝卸貨物,但現在全由起重機代勞,只需少量勞力。全盛時期,紐約需要五萬名工人,貨櫃化之後,僅只需要兩三千人,其他港口也大抵如此。

不僅工人,港口城市也大受衝擊。傳統上,大城市緊鄰港口,周遭設立眾多工廠,方便運輸。但貨櫃化之後,港口及設廠條件改變了,所要求的是要有足夠空間堆置貨櫃,方便進出置卸。所要求的,不再是倉庫,而是舖上柏油路,露天堆置的貨櫃場。

紐約、倫敦等大城市,自然無法提供大面積土地當作貨櫃場,勢必另闢他地。紐約港榮景不再,港口移至紐約市外圍,即新澤西州的紐華克港及伊利莎白港,倫敦則移至菲力斯杜港。舊金山港沒落了,奧克蘭取而代之,因為有更具優勢的鐵路運輸聯結,也有更充足的空間,闢建貨櫃場。

全世界各地都如此,很多以往大型港都沒落,新的貨櫃港取而代之。洛杉磯的興起,則與越戰及便利的西海岸與太平洋鐵路聯結有關。

(作者在書中,用了很多的篇幅敘述標準化的過程,因為早期的貨櫃規格繁多,完全是各依所需各行其是,美國政府於一九五八出面協商貨櫃尺寸,以及許多細節的規格化,至一九七〇才有貨櫃標準化的協議出爐,之後加上與鐵路運輸的連結、碼頭裝卸設備由重機械取代的實現,這樣才能讓貨櫃運輸,逐步從美國國內推展成為國際化、全球化的運輸方式,而這標準化過程經歷足足超過了十年。)

(待續)


(註1) 馬克·萊文森:
知名經濟學家、歷史學家與記者,曾任《經濟學人》雜誌的金融與經濟編輯、紐約外交關係協會(CFR)高級研究員,以及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經濟學家。長期從事金融監管、國際經濟、貿易政策方面的研究、寫作與演說。著有《曾經的零售霸主》(The Great A&P)、《小企業困境》(The Struggle for Small Business in America)、《貨櫃外的全球化》(Outside the Box)。
(註2) 奇異公司: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簡稱GE。)是源自美國的跨國綜合企業,經營產業包括電子工業、能源、運輸工業、航空航天、醫療與金融服務;總部位於波士頓、公司則在紐約州註冊,業務遍及世界100多個國家,擁有員工約28萬7千人。根據財星500大統計,其2016年營業額為1,404億美元,是美國第8大、世界第27大企業。
其他文章︰
  1. 《貨櫃與航運》下
  2. 《思維盲點》任何人都會有的思維誤區(上)
  3. 《活法》: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事業成功和生活幸福的秘訣
  4. 《一美元的全球經濟之旅》上
  5. 《一美元的全球經濟之旅》下
  6. 《貧窮的本質》上
  7. 《貧窮的本質》中
  8. 《全新思維》下
  9. 《如果你那麼聰明》下
  10. 《敘事經濟學》下
Previous Post

《貨櫃與航運》

Next Post

《貨櫃與航運》下

相關文章

《品格的力量》48 心靈自由乃幸福之源

《品格的力量》48 心靈自由乃幸福之源

2023-08-25
0
《品格的力量》52 喬治.威爾遜的例子

《品格的力量》52 喬治.威爾遜的例子

2023-09-20
0
商周圖書摘要》張忠謀「檢驗領導人好壞」的一個條件:他是否知道方向?

商周圖書摘要》張忠謀「檢驗領導人好壞」的一個條件:他是否知道方向?

2023-07-04
0
《機艙機密》4

《機艙機密》4

2021-09-19
0
《品格的力量》6 榜樣的感染力

《品格的力量》6 榜樣的感染力

2022-10-27
0
《身體》2/6

《身體》2/6

2022-06-09
0
Load More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