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慰藉》上

79
為他人的目光煩心,或是因失戀而心碎、因生活困頓而苦惱?身處不受歡迎、財務困難、挫折不斷的窘境中?讓艾倫.狄波頓為你對症下藥,開一帖哲學的處方箋,以六位哲學家的大智慧,解決六種人生的疑難雜症!

「你幹嘛要想這些奇怪的問題呢?」「它們看起來根本就沒有答案啊!」

今天要向大家推薦一本哲學方面的書籍《哲學的慰藉》,這是英倫才子艾倫·狄波頓註1的一部著作。在介紹這本書之前,先問大家,一提及哲學你會想到什麼?哲學跟我們的生活有關係嗎?

艾倫·狄波頓

當正常幸福秩序被打亂,你該怎麼辦?

很多人會認為哲學跟自己沒有太大關聯,它看起來是深奧至極,也是晦澀難懂的,只要過好當下生活就好,幹嘛要去學習燒腦的哲學呢?是的,這種想法是生而為人的一種本能,願意去追求快樂,而不願去想那些複雜燒腦的,甚至讓我們感到痛苦的問題。

我們更願沉浸在幸福生活的追求中,並享受美妙的樂趣;吃著美食,享受著海邊度假時光,拿著高科技智能手機瘋狂自拍,開上喜愛的轎車,遊山玩水,和自己愛人共度良宵。每個人更願意選擇這樣的生活,誰也不樂意去做一個苦行僧,整天愁眉苦臉,在這種狀態下,你的思想自然不會去觸碰那些沉重,帶有終極指向的生命話題。

但生活始終是兩面的,幸福和不幸永遠是並存狀態,順境和逆境也永遠是一對雙胞胎,處在這個世界上,無法抗拒周遭帶給你的不確定,當正常幸福秩序被打亂,生活突然陷入一團糟時,你該怎麼辦?

比如:你遇到了最正常不過的生老病死,或親身經歷了親人和朋友的離世,或經營的公司破產了,經濟上要承受巨大的損失,或發現自己無法和周遭的人們友好相處且被排擠,或因為自身缺陷而受到世人的冷落,或情人突然背叛了自己,你可能不再相信愛,也不再有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了。此時的你,或許會行走在大街上,看華燈初上,但內心卻是冰冷而落寞的。

你找到那把開啟哲學的鑰匙了嗎?

於是,你開始把對外在的關注轉向自己的內心,開始關注心靈層面,開始進行一些思索,這一切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為什麼我如此焦慮不安?為什麼生活如此艱難?人生這條路到底要走向何方?很多人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這正是每個人成長過程的必經之路。

當你開始這樣沉思,審視自己和周遭的關係時,你已經走向哲學的思考了;哲學絕不是高談闊論,也不是凌駕於生活之上,恰恰哲學思考就是源於生活本身,只不過大多數人,沒有找到那把開啓哲學的鑰匙,沒有進入到這個大門,自然無法感受到哲學的樂趣。

對於普通人來說,如何才能夠打開這扇哲學之門呢?今天要推薦給大家的這本書《哲學的慰藉》,就是一把很好的鑰匙。

哲學的慰藉

這本書絕非嚴肅晦澀的學術著作,也不是介紹哲學家深奧難懂的道理,而是從我們人生中遇到的6個實際困境,與世不合,缺少錢財,受到挫折、缺陷、傷心和困難,以哲學家的視角切入,給我們一劑治癒的良方。

看看蘇格拉底伊比鳩魯塞內卡蒙田叔本華尼采,是如何通過哲學來面對人生的難題?每個人都無法避免遇到這6個困境,而哲學家們又如何去應對呢?

哲學是智慧的學問,但對於大衆而言,哲學到底對我們的生活,起了什麼作用,怎樣慰藉我們的心靈呢?在這本書可以找尋到答案。

6大人生難題,如何從哲學上得到慰藉?

哲學的慰藉》的語言較為樸實,沒有晦澀的專業術語,一般大衆都可以翻開來讀一讀。艾倫·狄波頓通過文學性的語言,把那些偉大的哲學家,活靈活現的展現在你的面前,你能真切的感受到哲學智慧的巨大魅力,也開啓你處理日常瑣事的一個另類視角。

先把書中的6大人生難題,一一給大家做一個整理和講解,面對這6大難題時,我們如何從哲學上得到慰藉。

首先我們來說第一個,與世不合的慰藉。與世不合,簡單來說,就是自己和周遭大環境的價值觀之背離,你不願意去屈從一個大家都認同的價值取向,你更願意遵守內心準則,當兩者發生衝突時,自然會發生不愉悅的情緒。

關於這個問題,狄波頓選取了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註2來闡明問題。那麼蘇格拉底到底遇到什麼與世不合的困境?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蘇格拉底一生中最大的特點,就是愛問問題,喜歡通過辯論的方式去聊天,用所謂的思想助產術來啓迪對方,一步一步接近真理。雖說初衷是好的,但蘇格拉底用這樣的方式,讓很多人得出了和自己一開始相異的觀點。久而久之,這樣的方式讓許多人陷入了難堪的境地。

於是蘇格拉底有點與世不合了,但其實這也沒什麼,嚴重的是蘇格拉底對一個問題的追問,讓當時的雅典民主政府下不了臺,這個問題就是:最好的國家是什麼樣的?

蘇格拉底的申辯,面對死亡的從容態度。

在討論這個話題時,蘇格拉底用一種嘲諷的口吻給了自己答案,沒有什麼制度,比一個為盲衆所操縱、為衝動所指揮的民主,更加滑稽,沒有什麼比一群爭論不休的人組成政府更可笑了,沒有什麼比匆忙選舉、革職、或處死將領更荒唐了。蘇格拉底的不滿,惹怒了雅典民主政府。

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雅典的極端民主制度判處死刑,或許蘇格拉底沒有想到自己的執著,竟然招來殺身之禍,但讓我們敬佩的是,蘇格拉底面對死亡的態度,他不接受贖罪,也不潛逃,而是以一種非常從容的態度赴死。

蘇格拉底為自己辯護,「只要我一息尚存,官能健全,絕不會停止哲學實踐,不會停止對你們的勸導,不會停止向每一個我遇到的人闡明真理。所以不論你們諸位是否釋放我,你們知道我是不會改變自己的行為,雖百死不悔。」

當觀點不一致、世俗偏見影響判斷時,會迷失自我嗎?

蘇格拉底用自己的行動,來維護真理和正義。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淡定自若,在監獄中服下毒酒死去,用超然態度表達了自己內心的堅守。就像狄波頓所說,蘇格拉底寧願失歡於衆,獲罪於邦,絕不彎腰,不因別人指責而收回自己的思想。他的自信不是出於一種衝動或匹夫之勇,而是來自於深層次的哲學源泉。

蘇格拉底能如此從容,是因為對真理的渴求太過強烈,通過理性思辨獲得的自信,讓他將生死置之度外,世俗偏見置之度外,他敢於面對這個慘淡世界,正是哲學賦予的強大力量。

反觀我們的現實生活,當有人和我們的觀點不一致時,當世俗的偏見影響我們的判斷時,你是否為了一時之快或利益驅動,或一味逢迎,或因為怯懦而不敢表達真實心聲,在刻意討好大衆的過程中,而迷失自我?這是蘇格拉底帶給我們的啓迪,也是哲學留給我們的思考。

對窮本身的困惑,如何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接下來第二個慰藉,對缺少錢財的慰藉。

狄波頓引用的哲學家是伊比鳩魯註3。缺少錢財,用白話表達就是一個字:窮。你生活中是否也有這樣的困惑?感覺自己總是不富有,錢總是不夠花,即使有一定經濟能力,隱約總感覺錢還是掙不夠,對金錢物質的追逐總是無窮無盡。

分析一下背後哲學原理,我們通過對物質和金錢的追求,最終要獲得什麼?是為了買更多東西,吃更好食物,住更大房子,那這一切慾望背後是什麼在驅使著自己?那就是追求快樂,這是人的一個本性:趨樂避苦。

但問題來了,這個追求快樂的慾望永遠無法窮盡,難道我們就要被表面物質的追求裹挾前行嗎?有時候就算物質上滿足了,依然也無法獲得快樂。所以我們會發現,對缺少錢財的困惑,對窮本身的困惑,其實可轉換為對快樂本身的困惑,究竟如何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伊比鳩魯在哲學史上最大貢獻,莫過於他提出的快樂主義,很多人把伊比鳩魯的學說,誤解為享樂主義和縱慾主義,其實並非如此,伊比鳩魯主張節儉和樸素的生活,他主張的快樂是一種有節制的快樂,一種清心寡慾的道德快樂,絕非驕奢淫逸的生活,縱慾之後的肉體享樂。

伊比鳩魯通過這種方式去探索生活之道,以消除我們受到的外界干擾,從而獲得一種幸福之感。

伊比鳩魯獲得快樂的需求清單有三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夠真正感受快樂,乃因我們方法不對,制定錯誤的尋找快樂之方法,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自然離快樂也越來越遠。為什麼很多人賺很多錢,擁有許多財富,享受肉體歡愉,依然無法獲得一種真正快樂?為什麼我們瘋狂購物,仍然沒有獲得內心的滿足和幸福?答案當然要回歸到哲學的層面。

伊比鳩魯認為,哲學家的任務就是幫助我們解讀,自己弄不清楚的痛苦和慾望的脈搏,從而使我們免於制定錯誤地謀求快樂的方案。只有哲學的思考,對自我心靈的審視,有了一定的思維能力,我們才能在正確道路上尋找到真正的快樂。

什麼是正確的道路?伊比鳩魯認為,去除不必要的金錢和物質奢求,排除過多的慾望渴求,然後專注在樸素的樂趣中。比如友誼自由,思想追求,生活點滴中去感悟快樂,同孩子玩耍,與朋友聊天,曬太陽,住在一個窗明淨的房間,吃著塗奶酪的新鮮麵包等等。

我們對財富如此大的追求,是因為慾望膨脹、只注重物質本身,沒有去注意我們在物質背後追求什麼。比如一個人特別想買車,但買車的目的是什麼?或許是追求自由。某人買了一瓶開胃酒,但這個人可能想尋求的是朋友。

伊比鳩魯探索到人追求物質享樂的本質,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精神的快樂層面。既然最終回歸的是精神,那麼一開始為何不採取正確的方法,去尋找精神的樂趣?從日常的點滴中就能感受到,何苦要繞個大圈子,通過尋找物質的滿足來獲得精神的快感呢?有時候還事與願違呢!

所以,伊比鳩魯開出了一個獲得快樂的需求清單。第一友誼第二自由第三思想,這張快樂清單非常樸素,都是我們日常中很簡單又很難得的事物。或許快樂本身就是簡單,沒有那麼複雜,或許快樂來之不易,但障礙絕不在金錢方面。

伊比鳩魯的哲學智慧很適合現代人,面對高速通貨膨脹、收入永遠不夠用的時代,摒棄世俗的奢華,布衣粗食,良朋為伴,這樣的提醒應該是現代人最大的慰藉吧!

待續


(註1) 艾倫·狄波頓:
FRSL(德語:Alain de Botton,1969年12月20日-),出生於瑞士蘇黎世、畢業於劍橋大學歷史系,獲倫敦大學哲學碩士,居住在英國的作家電視節目主持製作人。通曉英、法、德、西班牙、拉丁數種語言,他的著作及所製作的電視節目慣以哲學角度,詮釋與探討各種日常生活上所遇到的際遇。他出版的第一本小說《我談的那場戀愛》(1993)售出了兩百萬份拷貝。他的散文作品《擁抱似水年華》(1997)、《我愛身分地位》(2004)和《幸福建築》(2006)都創出了最暢銷書籍的佳績。

(註2) 蘇格拉底:
(希臘文:Σωκράτης,拉丁文:Socrates,前470年-前399年),古希臘哲學家,和其追隨者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被並稱為希臘三賢。他被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沒有留下著作,其思想和生平記述於後來的學者(主要是他的學生柏拉圖)和同時代的劇作家阿里斯托芬的劇作中。柏拉圖的《對話》一書記載了蘇格拉底在倫理學領域的貢獻。

(註3) 伊比鳩魯:
Ἐπίκουρος,前341年-前270年)古希臘哲學家伊比鳩魯學派的創始人。伊比鳩魯成功地發展了阿瑞斯提普斯享樂主義,並將之與德謨克利特原子論結合起來。他的學說的主要宗旨,就是要達到不受干擾的寧靜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