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品格的力量》87 用詩歌教給別人

2024-06-14
in 人文學科
0 0
A A
《品格的力量》87 用詩歌教給別人
分享到 WhatsApp分享到 Telegram分享到 Line
2
雪萊曾經以詩的語言說道:最為不幸的人被苦難撫育成了詩人,他們把從苦難中學到的東西,用詩歌教給別人。

正如沒有哪一種幸運不能轉化為不幸一樣,沒有哪一件苦難不能轉化為幸福。這完全取決於我們能否從這種方式中受益。完美的幸福在這個世界上是不可能找到的。如果能夠得到,它就毫無意義。所有的福音中最虛偽的是舒適和安逸的福音。困境,甚至是失敗,是比這好得多的老師。

苦難是神的恩賜?!

漢弗萊.戴維爵士(註1)曾經指出:「即使在個人生活中,過於幸福要麼會損壞人的道德品質,使人行為墮落,陷入苦難的結局,要麼會引起別人的嫉妒、誹謗和惡意。」

失敗會改善人的性情和強化人的意志。即使是悲傷,也以一種奇妙的方式和快樂與溫和聯繫在一起。約翰.班揚(註2)曾說過:「如果失敗是合法的,人們會祈禱更大的苦難,因為它會帶來更多的幸福。」一位窮途潦倒的阿拉伯婦女,在逆境中表現出來的毅力實在令人驚訝,她說:「當我們觀看神的臉時,感覺不到祂的手。」

和快樂一樣,苦難也毫無疑問是神的恩賜,但是,它對一個人品格的磨練的影響,卻比快樂要大得多。它磨練和美化人的個性,教給人以耐心和服從,提升出最深邃和最高尚的思想。

曾經在地球上生活過的最優秀的人,

必定是曾經遭受過苦難的人,

他溫順、柔和、耐心、謙遜而又精神平靜,

這種人才是在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第一個真正的紳士。

若沒有苦難,人性中最好的部分會酣睡不醒。

苦難或許是上帝設定的手段,透過苦難就可以磨練和產生出品德高尚的人。假如幸福是人生的目標,那麼悲傷就是達到這一目的所必不可少的條件。因此,使徒保羅(註3)提出的幾對矛盾描述的基督的生活:「雖然經受了磨練,但並沒有死亡;雖然充滿哀傷,但時常歡喜;雖然貧窮,卻使許多人富有;雖然一無所有,但卻無所不有。」

即使痛苦也並不完全令人討厭。一方面,它與苦難相親相愛,另一方面,它又與幸福毗鄰。痛苦和悲傷一樣,都是手段。苦難從一方面看,它是一種不幸;但是從另一方面看,它又是一種磨練。如果沒有苦難,那麼人性中最好的部分會酣睡不醒。

實際上,我們可以說,痛苦和悲傷是一些人獲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也是刺激他們的才能發育成熟的必不可少的手段。雪萊(註4)曾經以詩的語言說道:

最為不幸的人被苦難撫育成了詩人,

他們把從苦難中學到的東西

用詩歌教給別人。

最輝煌、最有意義的事業,都是在苦難中完成的。

如果彭斯(註5)真的成了富人、受人尊敬,並且「擁有輕便二輪馬車」,他還會吟詩嗎?或者,假使拜倫(註6)擁有幸福的生活、美好的婚姻,成了掌璽大臣或郵政總長,那麼他還會去歌唱嗎?

有時,一個悲傷的人會冷靜地對待生活。「他們知道,誰沒有經受過苦難呢?」一位哲人說。當大仲馬(註7)問拉布爾「什麼使你成為一位詩人」時,拉布爾回答說:「是苦難!」首先是妻子的去世,接著是孩子的夭折,使拉布爾隱入了巨大的悲痛和非常的孤寂之中,最後他不得不從詩歌中去尋求解脫。

加斯克爾夫人的優秀作品,也是在巨大的家庭苦難中創作出來的。最近,一位作家在談及個人的感受時說:「娛樂消遣,在很大程度上說來,是在親人去世之後,從生活的極度空虛和寂寞中解脫出來的。她透過創作一系列的作品,增加朋友的數量,也擴大了交往的圈子。」

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他們許多最為輝煌、最有意義的事業,都是在苦難中完成的──有時是為了從苦難中解脫出來;有時是一種責任感,壓倒了個人的悲傷。

「如果我不是像這樣的身體虛弱,」達爾文博士對一個朋友說,「或許我就不會做出像今天這樣的成績。」在談到自己的疾病時,多納博士說:「你和我的其他朋友都知道,我經常發燒,因而我時時站在通往天堂的大門口,疾病使我處於孤寂和近乎禁閉狀態,因此,我時時祈禱,你和其他的朋友是不會忘記的。」

莫扎特創作《安魂曲》的背景

席勒(註8)創作他那些偉大的悲劇,是經受近乎拷打的肉體折磨後完成的。韓德爾(註9)最偉大的時候,是在他中風癱瘓、接近死亡的時候。他們與病魔和痛苦頑強搏鬥,創作了一些偉人的作品,正是這些作品使他們的名字在音樂史上永垂不朽。

莫扎特由於債務的逼迫,在病入膏肓的情況下,創作出了偉大的歌劇,即他最後的《安魂曲》。貝多芬創作最傑出的樂章,是在他幾乎完全耳聾,處於極度悲傷的時候,而可憐的舒伯特,度過了短暫而又輝煌的一生,在三十二歲時便撒手人寰,他留下的全部財富就是幾本手稿、一身衣服和六十三個銀幣(一個銀幣值二先令)。

蘭姆的一些最優秀的作品,都是在極度的悲傷中創作的。胡德那些貌似快樂的作品,都是從他痛苦的心靈中噴發出來的。正如他自己所說的:

沒有一根可以調得和歡樂一致的琴弦,

只有那些令人感傷的旋律。

苦難往往是經過化裝的幸福,品格透過苦難變得完美。

在科學中,我們再一次發現沃拉斯頓(註10)忍受苦難的事例。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後階段,他也忍受著病痛的折磨,在所剩無幾的幾個小時中,透過口述,把他的一些發現和改進記錄下來,而使他已經獲得的、對人類有益的知識不至於喪失。

苦難往往是經過化裝的幸福。「黑暗並不可怕,」一位波斯聖哲指出,「或許,它隱藏著生命之水的源頭。」苦難往往是令人心酸的,但它是有益身心的。唯有經過它的教導,我們才能夠學會承受,才能夠變得堅強。

最高尚的品格是透過苦難磨練出來的,「品格透過苦難變得完美。」一個富有耐心而又善於思考的心靈,從哪怕是極度的悲傷中所獲取的智慧,也要比從歡樂中產生的智慧要豐富得多。

靈魂居住的茅舍 暗淡無光

經受風雨的摧殘 更是破爛不堪

然而 從時間鑽出的縫隙

射進了明亮的光線

「要知道,」傑勒米.泰勒說,「悲慘的事情和痛苦的情況,是一所培養美德的學校。它會使人神智清醒,遇事慎重;它會使人改變舉止輕浮、冒失逞能和太過自信的惡習。

「仁慈而又理智地統治著世界的上帝,如果你不想讓苦難成為幸福的發源地、美德的守護神、智慧的訓練場、耐力的磨練所、桂冠的代價和榮耀的通道,那麼,你就不會經受如此之多的苦難,也不會讓苦難降臨世界,特別是降臨那些品德最為高尚、意志最為堅強的人身上。

而且,「沒有經受過任何苦難的人,是世界上生活得最悲慘的人,不管他是好是壞,他沒有經受過磨練。上帝不會給他美德的榮耀,能力和素質與他無緣,因為任何德行都是付出代價的回報。」


  • 摘錄自 薩繆爾‧史密斯1871年所著的《品格的力量》/第十一章 苦難磨練出高貴的品格


(註1) 漢弗里·戴維爵士:
漢弗里·戴維爵士,第一代從男爵(Sir Humphry Davy, 1st Baronet,1778年12月17日—1829年5月29日),英國化學家。是發現化學元素最多的人,包含鈉、鉀、鈣、鍶、鋇與鎂六種,被譽為「無機化學之父」。一般認為戴維是燈泡和第一代礦工燈的發明者。
(註2) 約翰·班揚:
(John Bunyan,1628年11月28日—1688年8月31日),又譯本仁約翰,英格蘭基督教作家、佈道家,著作《天路歷程》可說是最著名的基督教寓言文學出版物。
(註3) 使徒保羅:
保羅(古希臘語:Παῦλος,拉丁語:Paulus,約3年-約67年),天主教會與正教會譯保祿,唐朝景教譯寶路法王,本名掃羅·以利亞(Shaul Eliyahu),又稱大數的掃羅(Saul of Tarsus,天主教譯塔爾索的掃祿),是早期教會最具有影響力的傳教士之一,為基督徒的第一代領導人之一,雖非耶穌的十二使徒,但首創向非猶太人傳播耶穌基督的福音,因此被奉為「外邦人的使徒」。在諸多參與基督信仰傳播活動的使徒與傳教士之中,保羅通常被認為是除了耶穌基督之外,整個基督教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並且是史上最偉大的宗教領導者之一,耶穌的第一門徒聖彼得排行則是第三。《新約聖經》諸篇章有一半是由他所寫,是為保羅書信。他在整個羅馬帝國的早期基督教社群之中傳播耶穌基督的福音,是第一位安提約基雅主教。
(註4) 雪萊:
珀西·比希·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是一位知名的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稱他是「天才預言家」。
(註5) 彭斯:
羅伯特·伯恩斯(Robert Burns,1759年1月25日—1796年7月21日)是一位蘇格蘭詩人。他從小熟悉蘇格蘭民謠和古老傳說,並曾搜集、整理民歌,主要用蘇格蘭語寫作,所作詩歌受民歌影響,通俗流暢,便於吟唱,在民間廣為流傳,被認為是蘇格蘭的民族詩人。
(註6) 拜倫:
喬治·戈登·拜倫,第六代拜倫男爵(George Gordon Byron, 6th Baron Byron,1788年1月22日—1824年4月19日),出生於英格蘭倫敦,逝世於希臘,英國詩人、革命家,獨領風騷的浪漫主義文學泰斗。世襲男爵,人稱「拜倫勳爵」(Lord Byron)。拜倫著名的作品有長篇的《唐璜》及《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以及短篇作品《她舉步娉婷》。
(註7) 大仲馬:
亞歷山大·仲馬(法語:Alexandre Dumas,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原名仲馬·達維·德·拉巴葉特里(法語:Dumas Davy de la Pailleterie),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文學文豪,世界文學名著《基度山恩仇記》、《三劍客》的作者。
(註8) 席勒:
約翰·克里斯多福·弗里德里希·馮·席勒(德語: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通常被稱為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神聖羅馬帝國18世紀著名詩人、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劇作家,德國啟蒙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國文學史上著名的「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人物,也被公認為德意志文學史上地位僅次於歌德的偉大作家。
(註9) 韓德爾:
蓋歐格·弗里德里希·韓德爾(德語:Georg Friedrich Händel,1685年2月23日—1759年4月14日),巴洛克音樂作曲家,創作作品類型有歌劇、神劇、頌歌及管風琴協奏曲,著名作品為《彌賽亞》。韓德爾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後來定居並入籍英國,他的名字亦改為英語化的喬治·弗雷德里克·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or Frederick) Handel)。
(註10) 沃拉斯頓:
威廉·海德·渥拉斯頓(William Hyde Wollaston,1766年8月6日—1828年12月22日),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皇家學會會長,以發現化學元素鈀和銠而知名。1802年,他觀察到了太陽光譜中的暗線,即夫琅和費線。此外,他對白金的提煉方法也有一定貢獻。渥拉斯頓隕石坑以他的名字命名。

 

其他文章︰
  1. 《品格的力量》2 最寶貴的財富
  2. 《品格的力量》10 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
  3. 《品格的力量》16 模仿榜樣
  4. 《品格的力量》18 偉人目光的力量
  5. 《品格的力量》26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
  6. 《品格的力量》45 不要玷污清白的名聲
  7. 《品格的力量》48 心靈自由乃幸福之源
  8. 《品格的力量》76 感恩相扶持
  9. 《品格的力量》81 了解自我
  10. 《品格的力量》84 勇敢向前行
Previous Post

《品格的力量》86 鐵柵圍不成牢籠

Next Post

《七真史傳》:第二十回-03 煉色相煙花混跡 說妙偈道念純真【中西對照】Capítulo 20-03

相關文章

商周圖書摘要》害怕做人生重大決定嗎?其實是你不想改變⋯⋯想擺脫焦慮,先問自己兩個問題

商周圖書摘要》害怕做人生重大決定嗎?其實是你不想改變⋯⋯想擺脫焦慮,先問自己兩個問題

2023-03-04
0
《閱微草堂筆記》︰心鏡【中西對照】El espejo del corazón

《閱微草堂筆記》︰心鏡【中西對照】El espejo del corazón

2022-04-10
0
《閱微草堂筆記》︰奇術僧【中西對照】Un monje ilusionista

《閱微草堂筆記》︰奇術僧【中西對照】Un monje ilusionista

2022-07-15
1
《張公百忍故事全書》第七忍 公藝諫父重族 不可興訟【中西文】El Libro de los Cien Actos de Tolerancia-007

《張公百忍故事全書》第七忍 公藝諫父重族 不可興訟【中西文】El Libro de los Cien Actos de Tolerancia-007

2025-05-11
3
《品格的力量》15 潛意識中的影響

《品格的力量》15 潛意識中的影響

2022-12-29
0
《七真史傳》:第二十三回-02 化強梁改邪歸正 談至理因死得生【中西對照】Capítulo 23-02

《七真史傳》:第二十三回-02 化強梁改邪歸正 談至理因死得生【中西對照】Capítulo 23-02

2024-09-07
0
Load More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