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刻意練習的再定義:成功不僅來自反覆練習,還需要「高品質練習」,包括尋求反饋、設定具體目標,並專注於改進弱點。格蘭特建議將學習過程視為一場探索,而非機械性重複。
2.學習動機的內在驅動:真正的進步來自於內在動機,而非外在獎勵。格蘭特鼓勵人們找到個人意義感,並將目標與價值觀對齊,以保持長期投入。
3.逆境中的成長:格蘭特探討如何從挫折和挑戰中汲取力量。他提到,逆境可以成為潛能的催化劑,幫助人們培養韌性和創造力,特別是當他們學會重新定義失敗為成長的機會。
4.從教學中學習:格蘭特指出,教導他人是鞏固自己知識和技能的有效方法。通過向他人解釋和示範,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概念,並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
三、刻意玩樂的重要性
在我們發揮潛能、持續進步的過程中,還有一個陷阱在等著我們:過度疲勞。尤其是做事情很用心的人,往往會將自己繃得太緊,最後導致精神和身體疲乏。
我們經常被告知,如果我們想發展我們的技能,我們需要強迫自己進行長時間的單調練習。但釋放潛在潛力的最好方法不是忍受每天的苦差事。而是把每天的苦差事變成每天快樂的源泉。
對於很多需要日復一日鍛鍊的專業技能來說,很容易因為不斷重複而缺乏樂趣,導致原本很有挑戰性的任務變得很無聊。書中提倡的解決方式是「刻意玩樂」(deliberate play)。意思是你可以重新設計任務,讓它變得具有激勵和發展的性質。
刻意練習好枯燥啊,很多人無法堅持該怎麼辦呢?書中舉了籃球教練(Brandon Payne)訓練球員的例子。這位教練訓練的對象是美國 NBA 最偉大的三分神射手史蒂芬.柯瑞(Stephen Curry)。柯瑞最近才在 2024 奧運籃球賽大殺四方,幫助美國隊獲得金牌。他的訓練方式就是刻意玩樂。
相較於大部分的基本練習,教練幫柯瑞設計了很多種籃球遊戲,像是在限時 1 分鐘內,要投三分球、兩分球、帶球上籃累積到 21 分,每進一球都要回到中場線重新起跑。這會讓柯瑞跑得氣喘吁吁,但是也模擬了比賽時候的疲勞。如果你有在社群媒體上看過柯瑞練球影片,你會發現他就像在玩遊戲一樣,雖然很累,但總是笑得很開心。
書中提到作者採訪了一位幾乎耳聾的音樂家Evelyn Glennie,她是世界上最優秀的鼓手,3次拿下了格萊美獎,她是怎麼做到的呢?
12歲的Glennie神經退化,失去了大部分聽力,但是她想學音樂、學打鼓,於是她通過樂器牆面和身體的震動來感受音樂,學會打擊樂。她說:「發現摘下助聽器後通過耳朵聽到的聲音變少了,通過身體聽到的聲音變多了。」
你可能會想她一定很能吃苦吧?其實不是她一點也不覺得辛苦,從來沒有加班加點的苦練,因為她覺得練習就像是玩兒。
教授把這種練習方法叫做 Harmonious Passion,和諧的熱情意思是:你享受這個過程,而不是給自己壓力–必須達到某種結果。有效的練習源自於內心的驅動,關鍵在於I want to 我想要,而不是I have to 我應該。有127項研究表明,投入熱情,堅持更有可能轉化為優秀的表現。
很多人可能覺得自律靠的是懸樑刺骨般的意志力,但作者認為,認識自律的人越不需要意志力,他們能長期堅持一件事兒,是因為會玩兒。
棉花糖實驗,大家都聽說過吧。實驗者給每個小孩一塊棉花糖,如果能堅持15分鐘不吃,就能拿到更多的獎勵,那些延遲滿足的孩子,長大以後成就更高。
然而,作者提出了不同的見解,那些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並不是因為意志力強,而是他們學會了如何通過玩耍來轉移對誘惑的注意力,最終堅持下來。
想要實現更高的目標,你不光要會玩耍,還要學會休息,這會讓你維持內在的動力獲得更多的靈感。
頂尖的音樂家都是非常會努力同時很會休息的人,比方說大提琴家馬友友,把每天的練習限制在3到6個小時,絕對不會在大清早和夜裡練習。高產的貝多芬、柴可夫斯基和馬勒經常散步。散步的時間幾乎和他們的工作時間一樣長,格蘭特說,刻意玩耍很重要,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出現過勞倦怠,才能保持動力。
四、以退為進 The Roundabout Path to orward Progress
遇到瓶頸怎麼辦呢?轉換策略而不是盲目的重複。書中寫到──
「瓶頸並不是提示你已經達到頂峰。它們是一個信號,告訴你也許是時候掉頭尋找新的路線了。當你陷入困境時,通常是因為你的方向錯了,你走錯了路,或者你的燃料耗盡了。」
科學家們發現在突破瓶頸前,我們可能會經歷倒退,不要慌,這是很正常的。以學習打字為例,當你剛開始學盲打的時候,速度會下降,但是一旦你習慣了,你的速度會翻倍,所以有時候小小的退步其實是為了之後的飛躍做準備,這就像爬山,你有時候走著走著遇到了死路,這個時候呢,你往回退幾步,換個角度看,發現旁邊有一條新路。
找到正確的方法需要反覆試驗,有試驗將是明顯的錯誤,我在糟糕的策略上打轉。但是,使我們發現了一個更好的方法,於缺乏經驗,常會讓我們在一開始變得更糟。這些退步不僅是正常的,在很多情況下,都是必要的。
所以呢,遇到瓶頸不要急,進步不是直線上升的,而更像是螺旋上升。
人生到了一定程度,就會發現沒有清晰的地圖,也沒有前人的腳印供你參考,這個時候你只能自己去找大概的方向,哪怕偶爾偏離軌道,也能帶來成長。
「進步很少是一瞬間就能體現出來的,它是在長期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如果你把注意力集中在某個特定的困難時刻,就很容易感到困頓。只有當你回顧自己幾周、幾個月或幾年的成長軌跡時,你才會感激自己所走過的路。」
五、互相提攜The Art of Flying by Our Boostraps
當你迷茫自我懷疑的時候,尋找志同道合的人,相互扶持,一起進步,教別人比自己埋頭苦讀更有效。你要是能把事情講清楚,讓別人也懂,那才是真的懂了。
研究發現,當醫學院的學生輔導同伴,他們自己的成績也會提高,同事之間互相教技巧,團隊表現也會變好。
同樣想給自己打氣,可以試一試幫助別人,作者稱之為the coach effect。幫助別人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的價值更自信更有目標感。
另外呢,有時候我們可以把別人對我們的期待變成成長的動力,那些懂行的人對我們期望高,能激勵我們表現得更好。而那些不懂行的人懷疑我們,正好激發我們加倍努力,證明他們懷疑錯了。
書裡有這樣的故事,在1944年,美國還處於種族隔離時期,按常規黑人是不可能成為軍官的。但戰爭導致人手缺乏,13位黑人因此能夠進入美國海軍學院接受軍官培訓,當時很多人懷疑他們,他們得到的資源也沒有白人多,但是他們互相支持,決心打破這些偏見。
最終他們成為了美國海軍第一批黑人軍官,被譽為黃金13勇士。這一批人後來的成就非常高,有的取得了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程學碩士學位,有的當了法官,有的成為了海軍首席的工程師,有的獲得了教育管理博士學位。他們之所以能取得這些成就,是因為他們一直想要為同胞爭取平等的權利,證明給社會看。
當你迷茫的時候,記得想一想和你相似的人,你不是一個人在奮鬥。
當整個團體都依靠我們時,我們才能找到最深沉的決心。當我們對一個團體產生強烈的歸屬感時,我們就會感到自己的後備力量是緊密相連的,我們變得有動力去打破對我們團隊的低期望,以托舉整個團隊。
最後,引用美國政治家布克・華盛頓(Booker T. Washington)的這句話:「成功的衡量,不是看一個人在人生中達到的地位,而是看他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所克服的障礙。」每個人的隱性潛能與你的起點沒有關係,而是看你在過程當中走了多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