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總是想得太多,卻做得太少?》上集中,我們提到了幾乎人人皆有的拖延和藉口慣性,其實,若是要克服這種懶惰的心態,就必須設置一個「最後期限」,也就是說,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必須要在這個期限到來之前,用盡任何方法來完成。
設置「最後期限」,任務完成度越高。
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曾經進行了一項有趣的相關實驗,其中,共有三組學員參與,並限定在一週的時間內,每組學生必須完成特定的作業。
第一組:導師為學生們佈置了三份作業,並平均的設下最後期限。第一份作業需要在第二天完成,第二樣作業需要在第四天完成,而最後一項作業,則需要在第六天完成,而導師將會在最後一天查看學生們的進度。
第二組:導師一樣是佈置了三份作業,但是並沒有設下任何時間限制。
第三組:導師則是讓學生們自己設立最後期限。
在實驗結束後,不出意料的,第一組以及第三組的學生有著較高的完成度,而第二組學員們的完成度,則遠低於前面兩組,結論就是,對於一項任務的最後期限,設置得越明確,任務的完成度就會越高。
因為,這個方法會讓大腦意識到,想太多是沒有意義的,若是花越多的時間在思考,那麼接下來,能夠執行的時間就會越來越短。所以,只有立刻行動才是唯一的辦法。
第五、害怕失敗的玻璃心:總是覺得自己運氣不好,好像做什麼事都很難順利。遇到微不足道的失敗就垂頭喪氣,結果更害怕未來的挑戰,變成一個負面的循環。
在瞭解了為什麼一個人會「想太多」的原因後,作者也有在書中講解了,針對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案。
讓想法動起來的七個方法
當你察覺了自己遇到的問題之後,接著就要採取一些具體的做法,來讓自己跨出「改變」的那一步。一開始不求多,而是循序漸進的改變,試著把這些建議的方法放到日常生活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做法。
【破解篇】
- 化繁為簡:別讓太多資訊干擾自己。當你要吸收資訊的時候,把目標訂清楚,捨棄那些不要的想法和執著。掌握七成的資訊就開始行動,透過行動後的結果,再回頭修正原始的想法。
- 減法思考:避免無用思考,善用簡化法。最好的方式是把腦中的想法,平常就逐條寫在筆記上,定期檢視,刪除不必要和不重要的,只保留少數真正重要的事情。
- 正面態度:克服凡事總往壞事想的思維。與其一開始就想著困難,倒不如先把實現目標之後的「好處」,鉅細靡遺地寫下來。好處對意志力有幫助,意志力才能幫你集中精神克服困難。
- 接受不完美:拒絕完美主義,先力求完成。別想著一次到位,先力求完成,再求完美。接受自己一開始做的一定不完美,而且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點,不要一心只想著自己的缺點。
- 立即行動:別等萬事俱備,先從小目標開始。把大目標切割成小目標,並且將目標分類,實現「最容易實現的目標」為優先,而不是盯著遙遠的終點。
- 時間管理:開發黃金時間,善用截止時限。利用筆記的方式,記錄自己每天的生活起居,找到自己精神最集中、生產力最高的黃金時段。為每個小目標設定截止期限,用「倒數日子」的方式,比傳統訂日期的方式來的好,這會讓自己更有急迫感。
- 告別畏難:認清困難本質,換個不同角度。不要遇到挫折就內疚、怪自己懶,有時候真的是運氣不好,就不要怪罪自己,有時候是卡在自己不願意前進。你需要回頭檢視自己,是否卡在五大障礙之一,改變想法之後再出發,無論狀況如何都要推動自己走下去。
展開行動的四個步驟
【實踐篇】
- 立刻寫下行動清單。動手寫下明確的行動步驟清單,並且用想像力預先體驗成功的滋味。
- 暫離3C,集中火力。關掉你的電子產品,用離線的時間專注在重要的工作上。
- 不求完美,慶祝失敗。忘掉不切實際的高標準願望,對執行時遭遇的失敗感到開心,因為失敗只有行動的人會遇到,不會失敗的人根本沒前進過。
- 從小任務點燃動力。先從簡單的任務開始,完成之後對自己會有信心和成就感,可以更快進入狀況。專注的滿足感是繼續的動力。
以上的方法和步驟,似乎給我們啟發:最有效,以及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什麼都不去想,先做就對了。
這似乎與傳統告訴我們的「謀定而後動」觀念相左,但對於一直「謀不定」的混亂狀況,卻是解纏去縛的有效方式。就像一名在阿富汗參加戰爭的士兵,在接受採訪時說:「我的保命方法十分的簡單,就是先開槍,然後再瞄準。」
在現今社會,留給我們思考的時間已經越來越少了,我們必須先行動,再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
成功秘訣非會議室討論,而是實戰領悟得出。
書中,有這麼一則故事:許多年前,作者曾經在洛杉磯做過化妝品銷售。期間,他曾經與他的好友葛萊士先生,組成搭檔四個月,他們在公司裡被稱為「黃金二人組」,因為他們僅僅以二人之力,就撐起整個銷售部門三分之一的業績,在80名銷售員當中,「黃金二人組」就以僅2.5%的人力資源,包辦了公司30%的業績,這簡直就是奇蹟。
那是因為,在銷售過程中,葛萊士有個獨門秘訣,那就是:「想到了任何一個點子,就立刻執行。」他不會像其他同事一樣,做任何計畫之前,都仔細琢磨許久,他認為,做銷售成功的秘訣,從來都不是在會議室中討論出來的,而是在實戰中慢慢的領悟出來的。
他說,無論是在各種成功人士的勵志書籍中,還是實戰中摸索出來的心得,都告訴他一個道理,那即是「萬事起頭難」!
做任何事情,一開始都是最考驗人的,只要每拖延一秒,我們對於開始的恐懼就會增加一分,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恐懼就會越來越大,人們就會更習慣性地拖延,最後,任何事情都沒有達成,還會在心中產生了滿滿的罪惡感。
要記得,所有的事情都有一個困難的開始,但是,在實戰中你會發現,只要將第一個步驟做好,後面的環節就會變得簡單起來。
這就是克服「想得太多,卻做得太少」這個問題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幫自己定下三個目標
這本書有一個觀點很有意思,作者談的是我們對「自己」優缺點的看法。如果你總是希望自己當個「完人」,耗費大量精力用在彌補缺點的時候,反而就沒有功夫集中發揮自己的優勢了。作者認為,我們可以改幫自己定下這三個目標:
- 我不要努力去做完人。做「完人」既不是實用的目標,也不是實惠的理想。我不能將自己一生的經歷用於改造缺點,等我改造完這些缺點,我可能已經人到中年了。
- 我要把自己所有時間和精力都用在為別人創造價值上。如果一個人的辛苦努力,僅是讓自己更完美,而不是對這個社會產生價值,那麼這種完美毫無意義。
- 我要重視和運用自己的優點。這並非否定改善缺點的必要性,而是讓自己明白,不要制訂太高的目標,不要對自己施加無謂的壓力。
在閱讀了這本書之後,或許有人會恍然地發現到過去的自己,把太多的時間都花在了思考身上,反而忽略了「執行」的部分,我們必須要知道,只有踏出第一步,齒輪才會開始轉動,這樣,我們做的任何事情才會有所進展。
而作者「對這個社會產生價值」的觀念,也讓我們的思緒逐漸清晰起來,別人或許根本不在乎我們的模樣,只在乎我們能為他們帶來什麼價值。
與這本書類似看法的,還有一本書《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想太多!》,作者是日本超人氣心理諮商師大嶋信賴,這兩本書都指出「想太多」的時代病態,書中的論述可提供我們做為逆向思維的參考,至於面對事情時,會不會想太多或是想太少,就得憑我們的經驗和智慧了!
和大家分享到這裡,我們下期再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