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哲學的慰藉》上

2022-04-07
in 人文學科
0 0
A A
《哲學的慰藉》上
分享到 WhatsApp分享到 Telegram分享到 Line
2
為他人的目光煩心,或是因失戀而心碎、因生活困頓而苦惱?身處不受歡迎、財務困難、挫折不斷的窘境中?讓艾倫.狄波頓為你對症下藥,開一帖哲學的處方箋,以六位哲學家的大智慧,解決六種人生的疑難雜症!

「你幹嘛要想這些奇怪的問題呢?」「它們看起來根本就沒有答案啊!」

今天要向大家推薦一本哲學方面的書籍《哲學的慰藉》,這是英倫才子艾倫·狄波頓(註1)的一部著作。在介紹這本書之前,先問大家,一提及哲學你會想到什麼?哲學跟我們的生活有關係嗎?

艾倫·狄波頓

當正常幸福秩序被打亂,你該怎麼辦?

很多人會認為哲學跟自己沒有太大關聯,它看起來是深奧至極,也是晦澀難懂的,只要過好當下生活就好,幹嘛要去學習燒腦的哲學呢?是的,這種想法是生而為人的一種本能,願意去追求快樂,而不願去想那些複雜燒腦的,甚至讓我們感到痛苦的問題。

我們更願沉浸在幸福生活的追求中,並享受美妙的樂趣;吃著美食,享受著海邊度假時光,拿著高科技智能手機瘋狂自拍,開上喜愛的轎車,遊山玩水,和自己愛人共度良宵。每個人更願意選擇這樣的生活,誰也不樂意去做一個苦行僧,整天愁眉苦臉,在這種狀態下,你的思想自然不會去觸碰那些沉重,帶有終極指向的生命話題。

但生活始終是兩面的,幸福和不幸永遠是並存狀態,順境和逆境也永遠是一對雙胞胎,處在這個世界上,無法抗拒周遭帶給你的不確定,當正常幸福秩序被打亂,生活突然陷入一團糟時,你該怎麼辦?

比如:你遇到了最正常不過的生老病死,或親身經歷了親人和朋友的離世,或經營的公司破產了,經濟上要承受巨大的損失,或發現自己無法和周遭的人們友好相處且被排擠,或因為自身缺陷而受到世人的冷落,或情人突然背叛了自己,你可能不再相信愛,也不再有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了。此時的你,或許會行走在大街上,看華燈初上,但內心卻是冰冷而落寞的。

你找到那把開啟哲學的鑰匙了嗎?

於是,你開始把對外在的關注轉向自己的內心,開始關注心靈層面,開始進行一些思索,這一切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為什麼我如此焦慮不安?為什麼生活如此艱難?人生這條路到底要走向何方?很多人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這正是每個人成長過程的必經之路。

當你開始這樣沉思,審視自己和周遭的關係時,你已經走向哲學的思考了;哲學絕不是高談闊論,也不是凌駕於生活之上,恰恰哲學思考就是源於生活本身,只不過大多數人,沒有找到那把開啓哲學的鑰匙,沒有進入到這個大門,自然無法感受到哲學的樂趣。

對於普通人來說,如何才能夠打開這扇哲學之門呢?今天要推薦給大家的這本書《哲學的慰藉》,就是一把很好的鑰匙。

哲學的慰藉

這本書絕非嚴肅晦澀的學術著作,也不是介紹哲學家深奧難懂的道理,而是從我們人生中遇到的6個實際困境,與世不合,缺少錢財,受到挫折、缺陷、傷心和困難,以哲學家的視角切入,給我們一劑治癒的良方。

看看蘇格拉底、伊比鳩魯、塞內卡、蒙田、叔本華和尼采,是如何通過哲學來面對人生的難題?每個人都無法避免遇到這6個困境,而哲學家們又如何去應對呢?

哲學是智慧的學問,但對於大衆而言,哲學到底對我們的生活,起了什麼作用,怎樣慰藉我們的心靈呢?在這本書可以找尋到答案。

6大人生難題,如何從哲學上得到慰藉?

《哲學的慰藉》的語言較為樸實,沒有晦澀的專業術語,一般大衆都可以翻開來讀一讀。艾倫·狄波頓通過文學性的語言,把那些偉大的哲學家,活靈活現的展現在你的面前,你能真切的感受到哲學智慧的巨大魅力,也開啓你處理日常瑣事的一個另類視角。

先把書中的6大人生難題,一一給大家做一個整理和講解,面對這6大難題時,我們如何從哲學上得到慰藉。

首先我們來說第一個,與世不合的慰藉。與世不合,簡單來說,就是自己和周遭大環境的價值觀之背離,你不願意去屈從一個大家都認同的價值取向,你更願意遵守內心準則,當兩者發生衝突時,自然會發生不愉悅的情緒。

關於這個問題,狄波頓選取了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註2)來闡明問題。那麼蘇格拉底到底遇到什麼與世不合的困境?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蘇格拉底一生中最大的特點,就是愛問問題,喜歡通過辯論的方式去聊天,用所謂的思想助產術來啓迪對方,一步一步接近真理。雖說初衷是好的,但蘇格拉底用這樣的方式,讓很多人得出了和自己一開始相異的觀點。久而久之,這樣的方式讓許多人陷入了難堪的境地。

於是蘇格拉底有點與世不合了,但其實這也沒什麼,嚴重的是蘇格拉底對一個問題的追問,讓當時的雅典民主政府下不了臺,這個問題就是:最好的國家是什麼樣的?

蘇格拉底的申辯,面對死亡的從容態度。

在討論這個話題時,蘇格拉底用一種嘲諷的口吻給了自己答案,沒有什麼制度,比一個為盲衆所操縱、為衝動所指揮的民主,更加滑稽,沒有什麼比一群爭論不休的人組成政府更可笑了,沒有什麼比匆忙選舉、革職、或處死將領更荒唐了。蘇格拉底的不滿,惹怒了雅典民主政府。

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被雅典的極端民主制度判處死刑,或許蘇格拉底沒有想到自己的執著,竟然招來殺身之禍,但讓我們敬佩的是,蘇格拉底面對死亡的態度,他不接受贖罪,也不潛逃,而是以一種非常從容的態度赴死。

蘇格拉底為自己辯護,「只要我一息尚存,官能健全,絕不會停止哲學實踐,不會停止對你們的勸導,不會停止向每一個我遇到的人闡明真理。所以不論你們諸位是否釋放我,你們知道我是不會改變自己的行為,雖百死不悔。」

當觀點不一致、世俗偏見影響判斷時,會迷失自我嗎?

蘇格拉底用自己的行動,來維護真理和正義。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淡定自若,在監獄中服下毒酒死去,用超然態度表達了自己內心的堅守。就像狄波頓所說,蘇格拉底寧願失歡於衆,獲罪於邦,絕不彎腰,不因別人指責而收回自己的思想。他的自信不是出於一種衝動或匹夫之勇,而是來自於深層次的哲學源泉。

蘇格拉底能如此從容,是因為對真理的渴求太過強烈,通過理性思辨獲得的自信,讓他將生死置之度外,世俗偏見置之度外,他敢於面對這個慘淡世界,正是哲學賦予的強大力量。

反觀我們的現實生活,當有人和我們的觀點不一致時,當世俗的偏見影響我們的判斷時,你是否為了一時之快或利益驅動,或一味逢迎,或因為怯懦而不敢表達真實心聲,在刻意討好大衆的過程中,而迷失自我?這是蘇格拉底帶給我們的啓迪,也是哲學留給我們的思考。

對窮本身的困惑,如何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接下來第二個慰藉,對缺少錢財的慰藉。

狄波頓引用的哲學家是伊比鳩魯(註3)。缺少錢財,用白話表達就是一個字:窮。你生活中是否也有這樣的困惑?感覺自己總是不富有,錢總是不夠花,即使有一定經濟能力,隱約總感覺錢還是掙不夠,對金錢物質的追逐總是無窮無盡。

分析一下背後哲學原理,我們通過對物質和金錢的追求,最終要獲得什麼?是為了買更多東西,吃更好食物,住更大房子,那這一切慾望背後是什麼在驅使著自己?那就是追求快樂,這是人的一個本性:趨樂避苦。

但問題來了,這個追求快樂的慾望永遠無法窮盡,難道我們就要被表面物質的追求裹挾前行嗎?有時候就算物質上滿足了,依然也無法獲得快樂。所以我們會發現,對缺少錢財的困惑,對窮本身的困惑,其實可轉換為對快樂本身的困惑,究竟如何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伊比鳩魯在哲學史上最大貢獻,莫過於他提出的快樂主義,很多人把伊比鳩魯的學說,誤解為享樂主義和縱慾主義,其實並非如此,伊比鳩魯主張節儉和樸素的生活,他主張的快樂是一種有節制的快樂,一種清心寡慾的道德快樂,絕非驕奢淫逸的生活,縱慾之後的肉體享樂。

伊比鳩魯通過這種方式去探索生活之道,以消除我們受到的外界干擾,從而獲得一種幸福之感。

伊比鳩魯獲得快樂的需求清單有三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夠真正感受快樂,乃因我們方法不對,制定錯誤的尋找快樂之方法,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自然離快樂也越來越遠。為什麼很多人賺很多錢,擁有許多財富,享受肉體歡愉,依然無法獲得一種真正快樂?為什麼我們瘋狂購物,仍然沒有獲得內心的滿足和幸福?答案當然要回歸到哲學的層面。

伊比鳩魯認為,哲學家的任務就是幫助我們解讀,自己弄不清楚的痛苦和慾望的脈搏,從而使我們免於制定錯誤地謀求快樂的方案。只有哲學的思考,對自我心靈的審視,有了一定的思維能力,我們才能在正確道路上尋找到真正的快樂。

什麼是正確的道路?伊比鳩魯認為,去除不必要的金錢和物質奢求,排除過多的慾望渴求,然後專注在樸素的樂趣中。比如友誼自由,思想追求,生活點滴中去感悟快樂,同孩子玩耍,與朋友聊天,曬太陽,住在一個窗明几淨的房間,吃著塗奶酪的新鮮麵包等等。

我們對財富如此大的追求,是因為慾望膨脹、只注重物質本身,沒有去注意我們在物質背後追求什麼。比如一個人特別想買車,但買車的目的是什麼?或許是追求自由。某人買了一瓶開胃酒,但這個人可能想尋求的是朋友。

伊比鳩魯探索到人追求物質享樂的本質,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精神的快樂層面。既然最終回歸的是精神,那麼一開始為何不採取正確的方法,去尋找精神的樂趣?從日常的點滴中就能感受到,何苦要繞個大圈子,通過尋找物質的滿足來獲得精神的快感呢?有時候還事與願違呢!

所以,伊比鳩魯開出了一個獲得快樂的需求清單。第一友誼、第二自由、第三思想,這張快樂清單非常樸素,都是我們日常中很簡單又很難得的事物。或許快樂本身就是簡單,沒有那麼複雜,或許快樂來之不易,但障礙絕不在金錢方面。

伊比鳩魯的哲學智慧很適合現代人,面對高速通貨膨脹、收入永遠不夠用的時代,摒棄世俗的奢華,布衣粗食,良朋為伴,這樣的提醒應該是現代人最大的慰藉吧!

(待續)


(註1) 艾倫·狄波頓:
FRSL(德語:Alain de Botton,1969年12月20日-),出生於瑞士蘇黎世、畢業於劍橋大學歷史系,獲倫敦大學哲學碩士,居住在英國的作家、電視節目主持及製作人。通曉英、法、德、西班牙、拉丁數種語言,他的著作及所製作的電視節目慣以哲學角度,詮釋與探討各種日常生活上所遇到的際遇。他出版的第一本小說《我談的那場戀愛》(1993)售出了兩百萬份拷貝。他的散文作品《擁抱似水年華》(1997)、《我愛身分地位》(2004)和《幸福建築》(2006)都創出了最暢銷書籍的佳績。

(註2) 蘇格拉底:
(希臘文:Σωκράτης,拉丁文:Socrates,前470年-前399年),古希臘哲學家,和其追隨者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被並稱為希臘三賢。他被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沒有留下著作,其思想和生平記述於後來的學者(主要是他的學生柏拉圖)和同時代的劇作家阿里斯托芬的劇作中。柏拉圖的《對話》一書記載了蘇格拉底在倫理學領域的貢獻。

(註3) 伊比鳩魯:
(Ἐπίκουρος,前341年-前270年)古希臘哲學家、伊比鳩魯學派的創始人。伊比鳩魯成功地發展了阿瑞斯提普斯的享樂主義,並將之與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結合起來。他的學說的主要宗旨,就是要達到不受干擾的寧靜狀態。

 

其他文章︰
  1. 《哲學的慰藉》中
  2. 《哲學的慰藉》下
  3. 《創造力》【中】
  4. 《烏合之眾》上
  5. 《讚揚與責備》中
  6. 《社交天性》下
  7. 《活出意義來》3/4
  8. 《品格的力量》14 民族是母親的結晶
  9. 《品格的力量》40 性格使人成功
  10. 《品格的力量》62 優雅與機敏
Previous Post

《哲學的慰藉》

Next Post

《哲學的慰藉》中

相關文章

她活到48歲,生活只剩工作⋯如何用自我對話5步驟,重啟理想人生?

她活到48歲,生活只剩工作⋯如何用自我對話5步驟,重啟理想人生?

2025-02-22
0
《品格的力量》76 感恩相扶持

《品格的力量》76 感恩相扶持

2024-03-29
0
《閱微草堂筆記》︰輕薄少年與騎驢婦

《閱微草堂筆記》︰輕薄少年與騎驢婦

2022-02-20
0
《身體》2/6

《身體》2/6

2022-06-09
0
《七真史傳》:第二十七回-01 諭吾人敦敦告誡 論修行層層做來【中西對照】Capítulo 27-01

《七真史傳》:第二十七回-01 諭吾人敦敦告誡 論修行層層做來【中西對照】Capítulo 27-01

2024-12-29
8
《七真史傳》:第四回-01 談真空孫貞誨夫主 求妙道馬鈺訪明師【中西對照】Capítulo 4-01

《七真史傳》:第四回-01 談真空孫貞誨夫主 求妙道馬鈺訪明師【中西對照】Capítulo 4-01

2023-05-27
0
Load More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