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集,我們要介紹一下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雅典人相信,每個公民都是非常稱職的政治家和法官,所以雅典的大多數政治職務,都是由普通公民通過抽籤輪流擔任的,法庭也沒有專職的法官,普通公民就是法官,只是人數要多得多。
一共有501位雅典公民組成這次法庭
當時在雅典是這麼規定的,根據案件的嚴重程度,雅典法庭的法官人數也不一樣。一共有四檔:第一檔是201位法官,就是用來處理一些比較基本的案件。還有就是301人、401人和501人的法官組合,少數特別重大案件的法官人數,甚至高達上千人。
而蘇格拉底的案子是一個公訴案,所以是比較被重視的,一共有501位雅典公民組成了這次法庭。

雅典人當時斷案一般有兩個過程,第一輪可以把它叫做認定被告是否有罪,就是原告和被告兩個人都發言,一個人說對方犯了什麼罪,另外一個申辯說自己沒罪,給自己辯護。在第一輪辯護之後,法官們馬上進行投票,規則很簡單,就是哪一邊票多,哪邊就贏。
如果投票的結果是無罪,那就沒有第二輪了,被告當庭就被釋放。但如果投票的結果是有罪,那就進入第二輪,這時候原告和被告再上臺,進行第二輪辯論,就是要讓大家通過這個過程,來確定應該對被告實施什麼樣的刑法。
因為雅典的大多數法律並沒有明文規定,各種罪行應該接受什麼樣的懲罰,所以都是由原告和被告現場各說各的。
這死刑是可以交罰款避免的
咱們舉個例子,比如說一方認為對方應該是死刑,但是被告可以說,他雖然有罪但是罪不至死,他認為應該賠100個金幣。兩個人就這麼辯論,法官們在一邊聽著,等到兩邊都說完之後,法官們就立刻進行第二輪投票,而選項只有兩個,也就是在原告和被告提出的刑罰之間選擇一個。

比如說剛才那個例子,要嘛就是死刑,要嘛就是只賠100個金幣;而且這一次就是最終的判決,沒有任何上訴的可能。
在此我們要特別注意,這個立刻投票的制度,是雅典民主制度的一個重要特點,不管是公民大會上的辯論,還是法庭辯論,聽眾都沒有任何時間進行充分的思考,更沒有時間廣泛的討論,就是要立刻做決定。這致使人們往往會有各種感情干擾,而做出非理性的決定,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蘇格拉底的最終命運。
那我們回到蘇格拉底的審判,這兩個人首先都做了第一輪陳述之後,法官們開始投票,也就是認定蘇格拉底是不是有罪。最後認為蘇格拉底無罪的人是221票,認為有罪的人是280票,結果是蘇格拉底有罪。
自己的態度招來最後命運
雙方進入第二輪辯論,在這一輪裡,原告提出他認為蘇格拉底應該被判處死刑,這已經是雅典最重的刑罰,照理說一般人會馬上妥協,因為保命第一嘛。但是蘇格拉底的做法,咱們都不能說他是視死如歸了,而是帶有蔑視和傲慢的態度。
首先他說:「你們不是懲罰我的問題,而是應該感謝我給雅典帶來了很多貢獻,我反而應該受到城邦的獎賞,雅典應該給我終身的供養,要像對待奧林匹克的冠軍一樣,我應該能享受免費的飲食。」
而第二點是他還拒絕交付高罰款,一般來說,被告是可以通過交很高的罰款來免死,而且那時蘇格拉底就有一些朋友建議他,如果拿不出錢來,他們願意幫他出100米娜(指當時的一個貨幣單位)。100米娜是不少的,當時一個被俘虜的士兵,其贖身錢是兩米娜,所以100米娜蘇格拉底是拿不出來的。

但是蘇格拉底就當場對所有法官說:「我很窮,我只能拿出一個米娜,你們如果要罰我,那我就交一個米娜吧。」這回答被視為蔑視法官的表現。
閉嘴不談哲學以換取無罪,絕不!
還有一點,就是蘇格拉底本來可以為自己的生命辯護的時間,全部都用來陳述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了。這個價值觀在法官們看來就是一句話,他不怕死。然後他說出了全篇裡面最經典的那句話,就是:「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
他說,如果有人問他,願不願意從此之後閉上嘴安靜的生活,不再討論哲學,來換取一個無罪的判決,蘇格拉底是斷然拒絕。
「對我來講,不可能保持沉默,因為那就意味著違背神,因為我認為每天談論德行,談論我每天都在討論的事情,每天檢審自己和別人,這個就是最有價值的人生,因為對於人來說,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但是,我說這些恐怕你們都不會相信。」
這個就是蘇格拉底對自己哲學生活的終極辯護。

在蘇格拉底看來,如果讓他停止哲學討論、停止反思、停止他對自己和他人靈魂進行的拷問和檢審,那就等於把人變成行屍走肉,把活人變成死人。
這和他上面說的,我自知我無知,完全一致。因為智慧是屬於神的,那麼人所能做的,只是不斷的求索、不斷的檢審、不斷的活在通向智慧的途中,這個就是蘇格拉底對哲學本質的理解,哲學就是對智慧的熱愛和追求,這就是他眼中「哲學」這個辭的涵義。
等到蘇格拉底演講結束之後,投票開始。法官們判定蘇格拉底死刑,而且票數的差距比第一次更大。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在知道了結果之後,蘇格拉底的演講進入了最後一部分,也就是蘇格拉底的臨別講話。他分別對那些判處他死刑的人,和那些認為他無罪的人,說了幾句話。
對於那些判他死刑的人,蘇格拉底沒有怨恨,也沒有憤怒,他只是很平靜的說:
「想要逃避死亡其實並不難,因為死亡是一個腿腳不那麼快的追逐者,它等到我們生命的最後一刻,它才能追上我們,但是要逃避惡行卻很難,因為惡行比死亡的腿腳快得多,它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稍不留神就會被惡行追上,而作惡是傷害我們的靈魂,也是傷害真正的自我。」

然後蘇格拉底開始對那些認為他無罪的人說話,這些人很多是他的朋友和學生,當然也包括寫這本書的柏拉圖本人,這些人都非常傷心。
蘇格拉底最後試著安慰他們,他說:「死亡要嘛就是無夢的常眠,這當然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要嘛就是還有來世,那麼我可以繼續在地府裡跟那些逝去的偉人們說話,檢審他們的人生。考察他們是不是比現在的人更有智慧。也就是說,如果有來生,我還可以繼續我的哲學生活。」
在全篇的最後,蘇格拉底說出了那句同樣很著名的名言:「我去死,你們去生,我們去做的事情哪一個更好,除了神之外,誰也不知道。」
以上,就是《蘇格拉底的申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是哲學家的典範也是守護天使
下面我們來總結一下:
首先,《蘇格拉底的申辯》是哲學史和文學史上的一本經典著作,它對於回答蘇格拉底問題至關重要,也讓我們可以接近一個歷史上真實的蘇格拉底,同時也最好的展示了蘇格拉底的哲學生活和哲學思想。
在這部作品裡,蘇格拉底面對自己同胞的指控和死刑的判決,抱著自願求死的決心,義正辭嚴的為自己和自己選擇的哲學生活,進行了動人的辯護。在他看來,自己之所以遭到怨恨,並且最終被告上法庭,是因為他不知疲倦的揭示人的無知,但蘇格拉底所體現的,這正是哲學的真正起點。
因為和神相比,人就是無知的,因此人生在世只能不斷的求索,不斷的探索智慧以及關心靈魂的健康。而自己就是神饋贈給人們的那隻馬虻,他一生的使命就是不斷提醒人們:「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在蘇格拉底看來自己不但無罪,反而應該被當作雅典的恩人。
不出所料,蘇格拉底的態度,給自己招來了死刑的判決,但是最後他極其平靜的面對死亡,這也正是因為他在踐行自己的哲學理念,我們需要的是不斷的進行檢審,而不是對那些我們並不知道的事情下判斷。而死亡是好是壞,正是一件我們並不知道的事。
就這樣,蘇格拉底成為了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為哲學而死的殉道者,他的死一方面揭示了哲學和政治之間,可能甚至是必然的衝突。同時他也用自己無可指摘的一生,為哲學做了最好的辯護,我們甚至可以說,蘇格拉底用自己的死,換取了哲學更美好的生命和未來,而一代又一代的哲人會以蘇格拉底為典範,勇敢的探尋智慧和真理。
而其他人也會不斷的反思,為什麼會有人給蘇格拉底這個好人、這個哲學家判處了死刑呢?於是哲學就在這樣的反思裡,獲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間,也正是因為這樣,蘇格拉底不光被稱為哲學家的典範,甚至還被稱為哲學家的守護天使。
蘇格拉底標誌著哲學史上的一次重大轉向;也就是,從自然到人生的轉向。他率先將哲學從天上招呼到人間來,讓哲學去探尋善惡之類的問題,至今人類的思維都深受其影響。
《蘇格拉底的申辯》一書就和大家分享到這兒,下週再見。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