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人類到底有沒有kindness?有沒有這樣的一份仁慈?仁慈在人類的歷史上,在人的性質跟人的社會生活裡面,究竟重要或者是不重要?
你本身「相信」什麼,才是以改善世界的動力來源。
在這本書的下半部,作者引述來自英國哲學家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他給未來世代這個建議:「當你學習任何東西或者思考任何哲學問題時,只該問自己事實有哪些,那些事實證明什麼是真實。永遠別被自己希望相信的事、或者自以為如果別人信了就對社會有益的事所分心,只要專心一意去看事實是什麼。」
作者他提到除了探究事實之外,你本身「相信」什麼,才是以改善世界的動力來源。
這本書從倫敦大轟炸開始講起,接下來就講到等戰局開始逆轉,換成因為有了美國的資助,英國有機會可以對德國發動報復性的大轟炸,那要不要做這件事情呢?
其中最重要的戰略支持者是林德曼,他為了要證明他的論點,他就派出了一組精神科醫生前往兩處,被德國轟炸造成了非常重大傷亡的城市,他們在這兩個城市裡訪問了幾百名,在大轟炸當中失去家園的男女老少,向他們打聽最小的細節,一路問包括喝了多少酒,以及在藥房裡賣了多少阿斯匹林等等。
這種瞄準轟炸平民的戰術,對嗎?
幾個月後,醫生團隊向林德曼回報,用粗大的字體印在標題頁底下,簡單的一個結論,那就是並沒有證據顯示經過了大轟炸之後,這些地方士氣崩壞。結果林德曼他如何處理,這項清清楚楚的發現呢?他視而不見,因為他已經鐵了心。
他認為,空炸戰略一定有用,所以事實雖然是事實,也沒有辦法改變他的心意,所以在他交給當時的首相邱吉爾的備忘錄上,他的說法竟然是:「調查似乎證明一片被夷平的家,最能夠摧毀其士氣。
「人們對這件事情的在意程度,更勝於朋友或者是其他親人的死亡,在被轟炸的城市,儘管只有1/10的家園被夷平了,壓力的徵兆還是很明顯,從上面的數字來看,我們可以對德國58個主要城鎮,造成同等嚴重的傷害,這幾乎毫無疑問可以打垮德國人的意志。」林德曼就這樣終結了轟炸效用的爭辯。
日後,一位英國的歷史學家形容這整段過程,有如追捕獵物的氣息。科學家如果本著良心,反對這種瞄準德國平民的戰術,就會被人指責稱為懦夫,甚至更嚴重的被指責是叛徒。同時那些製造炸彈、販賣炸彈的人,當然更覺得應該給敵人更慘烈的轟炸。
邱吉爾最後做了指示,所以整個德國陷入一片地獄光景,當轟炸終於結束,死傷人數超過倫敦大轟炸的10倍,尤其是在德勒斯登(註5),光是一天晚上死去的男女老少,就超過了整個戰爭當中死去的倫敦人。德國超過一半的大城鎮都毀了,整個國家變成了巨大的燜燒瓦礫。
這整段期間只有一小隊同盟國空軍,真正在攻擊工廠跟橋樑之類的戰略目標,一直到戰爭最後幾個月,邱吉爾都還堅持最能夠確保贏得戰爭的方式,就是把炸彈丟到平民的頭上來,粉碎敵人的國家士氣。
1944年1月,一份英國皇家空軍的備忘錄,欣慰地確認了這個觀點:我們炸得越多,效果就越符合要求。但這是事實嗎?
轟炸反而強化了戰時經濟,也延長了戰爭。
一位精神科醫生的目擊記錄,那是在1945年5月到7月之間,他訪問了將近100位家園遭到摧毀的德國人。在德國投降了之後,他幾乎是第一時間去問德國人:「在轟炸的過程當中,你們到底如何感受?」有一個人就說:「在那個之後,我真的充滿了活力,並且點了一根雪茄。」另外一個人說,一場空襲之後,他的情緒興奮不已,就像打贏了一場勝仗。
在德國經歷英美的聯合大轟炸時,同樣並沒有發生大規模歇斯底里的跡象,在那些剛剛被襲擊的地方,居民反而感覺到窩心,因為這個時候,鄰居們都樂於伸出援手,如果考量到精神緊張狀況的期間和嚴重的程度,這裡的整體氛圍,可以說是不可思議的穩定而且節制。這就是精神科醫生他所留下來的目擊記錄。
密切關注德國人口的保安處,所做的報告也出現了類似的現象。空襲過後,人們幫助彼此,將受害者從瓦礫堆裡面救出來,他們撲滅火災。青年團的成員四處奔走,且照料無家可歸者和傷者。有一個雜貨商開玩笑的在店門口,掛出了告示:我們有賣災後奶油。
1954年5月德國投降之後,沒有多久有另外一群同盟國的經濟學家,受到美國國防部的委託,造訪了這個剛剛投降的國家,來研究轟炸所造成的效應。最重要的是,美國人想知道這個戰術,到底是不是贏得戰爭的好方法。
科學家們的研究其實結果也很簡單,轟炸平民是徹底的失敗。事實上,轟炸似乎反而強化了德國的戰時經濟,也因此延長了戰爭。他們發現,1940年到1944年當中,德國坦克生產量是在這個之前的9倍,戰鬥機是14倍。
另外一組英國經濟學家的團隊,得到了同樣的結論,他們調查了21個遭到毀壞的城鎮,他們的生產量增長的速度,與作為對照組的14個沒有遭到轟炸的城鎮相比,反而都要來得更快。所以有一位美國經濟學家就說,我們逐漸開始瞭解此刻我們面對的,是這一場戰爭當中一個極大的失算,而且說不定是戰爭當中最大的失算。
同樣的陷阱,美軍在越戰重蹈覆轍。
這整個事件對於布雷格曼來說,那就是所有的參與者,都掉進同樣的一個陷阱裡。什麼樣的陷阱?希特勒跟邱吉爾、羅斯福跟林德曼,他們全部都表態支持勒龐的主張,也就是相信我們的文明,我們的社會秩序,不過就是非常非常淺的一層,他們都相信空襲,就可以把這個脆弱的表象炸成碎片。
然而炸得不夠猛烈嗎?但是真正的結果,卻是這一層表面變得反而更厚。看來這一層本來就不是一層薄膜,而是一層老繭。
不幸的是,軍事專家的腳步太慢,沒有能夠跟上這一點。25年之後,美軍又犯了同樣的錯誤在哪裡?在越南,他們所丟下的火力達到了整個二戰3倍,但這次美軍甚至敗得更慘,即便證據已經在我們的面前,他們還是再找辦法去否定。
直到今天,還是有很多人深信,英國人在倫敦大轟炸幾天的恢復力,是被當作英國人獨有的特質。那布雷格曼就是要提醒大家,在書裡面一步一步地去論證,那其實並不是英國人獨有的特質,那是Human kind,那是人類的普遍特質。
作者這個激進的想法,到底是什麼?
所以布雷格曼明確的說,這本書要談的是一個激進的想法。什麼樣的想法呢?一個長久以來,人人都知道會讓統治者緊張的想法,一個被宗教(異教徒)跟意識形態所否定,被新聞媒體所忽視,並且從世界史上記錄被抹除掉的一個想法。
同時,每一種科學分支明明都顯示,這個想法有它的正當性,這個想法被演化所證實,被日常生活所確認,這個想法根深蒂固於人性,但反而不受到重視,遭到了忽視。
我們必須要有勇氣,在今天這樣的一個時代,更加認真的去看待這個想法,也許才有機會去開啟一場革命,徹頭徹尾改變整個社會,因為一旦你領略了它真正的意義,它就會完全是一種扭轉心靈的藥物,保證讓你眼中所看到的世界不會跟以前一樣。
那麼,這個激進的想法到底是什麼?那就是大部分的人在內心深處,其實都是相當正直正派的。換句話說,人的內在沒有我們以為的那麼樣的邪惡。這就是這本書主要的論點、主要的主張。
一個心理測驗點出人們不願承認人性中的仁慈
布雷格曼引用了荷蘭格羅寧根大學(University of Groningen)的社會心理學教授湯姆.波茲美斯(Tom Postmes),他多年以來一直都在問學生,同樣的一個問題:大家想像有一架飛機緊急降落,並且斷成了三截,當機艙濃煙密布,裡頭的每一個人都瞭解到我們得要逃出去,那這個時候會發生什麼事?
第一、在A星球上,乘客轉頭問旁邊的人有沒有事?那些需要援助的人,第一批獲救脫困。人們即使面對完全陌生的人,也願意奉獻自己的生命。
第二、在B星球上仍然都只顧自己的性命,恐慌爆發開來,出現大量的推擠,孩童、老人和行動不便的人,被人們在腳底下踩踏。
這位教授問學生:我們到底活在A星球,還是活在B星球上?
然後呢?「我估計大概有97%的人會選擇認為,我們活在B星球上。」波茲美斯教授就說。「但真相其實是,幾乎在所有的情況底下,我們都活在A星球上。」
你問誰都一樣,不管是左派或者是右派,有錢人還是窮人,教育程度從無到學識豐富,都會做出一樣的錯誤判斷。波茲美斯教授就感慨說:「不管大一生、大三生還是研究生都不知道,大部分例子裡面,專業人士也不知道,甚至緊急應變人員都不知道。這並不是因為缺乏研究,而是我們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就已經取得了這些資訊。」
然而,人們不願意去承認人性中的仁慈,我們仍然活在那樣一種想像當中,我們認為人性是邪惡的,遇到了危機的時候,那個人性的邪惡本能就會冒出來,這個時候文明的秩序就消失了作用,人變成了一群野獸。
接下來,作者用這一整本書的內容,要為我們證明,其實人尤其是到現在,經過了這樣的歷史,人已經不是這樣的形象,不是這樣的人。人有著更深厚的仁慈和互助的成分、性質在那裡面。這的確是一個非常特別的主張,值得我們跟隨著布雷格曼好好的來思考一下。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