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活出意義來》1/4

2022-07-22
in 人文學科
0 0
A A
《活出意義來》1/4
分享到 WhatsApp分享到 Telegram分享到 Line
6
本書以作者的集中營經歷為本,揭示人類生命的動力在於尋出意義;人只要參透為何而活,即能承受任何煎熬;而無論處境如何,亦皆有自由抉擇的餘地。本書深入淺出,但振聾發聵人人可讀。自出版迄今,轟動全球,堪稱為研究人類心理學與精神不可不讀的一本經典之作。

在亞瑟・米勒(註1)的劇本《維琪事件》(Incident at Vichy)中有一幕,講的是某位中產階級上層的紳土,向佔領他所在城市的納粹軍官,出示自己的各種榮譽證書,包括大學畢業證、傑出市民推薦信等等。

納粹軍官問道:「這就是你所有的東西嗎?」紳土點點頭。納粹軍官立即將這些東西揉成一團,扔進了廢紙簍,告訴他,「很好,現在你什麼都沒了。」於是,紳士徹底崩潰了,因為對他而言,做人的尊嚴依存於別人對自己的尊重,沒有尊嚴,精神也為之崩潰。

正值有人打著反納粹的旗幟侵犯他國,但究竟現代的人有多少瞭解,什麼是80年前左右的納粹呢?喊反納粹的人,是不是也正犯著納粹的罪行呢?納粹在那時不僅摧殘了許多生命,也摧毀了人的尊嚴和精神,但是卻有人在那樣殘酷的環境下,領悟要活出生命的意義來。

作者是著名心理學家,也是20世紀的一個奇蹟。

今天與大家分享的是《活出意義來》(也有譯為:活出生命的意義),作者維克多.弗蘭克(註2)是著名心理學家,也是20世紀的一個奇蹟,納粹時期身為猶太人,他的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註3),他的父母妻子和哥哥全都死於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倖存。

弗蘭克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

從它的書名來看呢,似乎是散發著一股濃濃的雞湯味,但其實它的內容非常的沉重。作者用自己在納粹集中營的親身經歷,講述了一個人即便在極端的痛苦環境下,也能夠憑藉對於意義的追尋,把自己超拔解脫出來的事實。

其中承載了對於生死、自由、責任、愛和希望的哲思、意義,這是一本在全世界範圍內,影響力異常巨大的心理學著作,感動和激勵了無數的人,被美國國家圖書館評為最具影響力的10本書之一,更是美國大部分高校要求學生的必讀書目。

成功和幸福是一樣的可遇而不可求

這本書從二戰結束之後第一次出版,到現在已經用英文印刷了100多版,同時也被翻譯成21種語言,在全世界傳播銷量超過千萬。戰爭結束離開集中營之後,弗蘭克承受著父母妻兒,全都死在集中營裡面這樣巨大的痛苦,用9天的時間就寫下了這本書,而他這一生出版了30多本著作,但恰恰就是這本他原來打算匿名出版的小冊子,給他帶來了極大的成功。

所以,他此後在哈佛和史丹佛擔任教授,並且在全世界遊歷講學的時候,他都再三的叮囑自己的學生說:「你們啊,不要只想著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敗的。

Viktor Emil Frankl
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mil Frankl,1905年3月26日-1997年9月2日)

「成功和幸福是一樣的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產物,是一個人無意識地投身於某一個偉大事業的時候,所產生的衍生品,或者是為他人奉獻時的副產品,希望你們的一切行為能夠服從自己的良心,並且用知識去實現它,總有一天你會發現,當然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後你會發現,正是由於你的這種不關注,成功將降臨於你。」

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就能夠生存

弗蘭克之所以會被稱為20世紀瑰寶級的人物,不僅僅是因為他經歷了地獄般的納粹集中營生活,並且把他們給記錄了下來,更是因為他做為一名心理學家,把自己和獄友當作觀察樣本,進行了心理學的研究和分析。這應該是一件絕無僅有的事情吧?最後,弗蘭克把自己的經歷和學術相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

簡單來說,就是無論我們處在怎樣的痛苦之中,都一定能夠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然後讓這個意義支撐我們走下去。

在這本書裡面,弗蘭克很少談及集中營裡,那些令人戰慄的恐怖與殘暴,而更多的是談論了那些促使人堅強活下去的勇氣。「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就能夠生存。」弗蘭克很欣賞尼采的這句話。

在集中營裡面,很多人並不是被納粹給殺害的,而是他們自殺或者是完全放棄了活著的信念,緊接著就很會死於疾病了。而那些對於未來有所期待,還擁有勇氣的人,才有可能成為倖存者。

弗蘭克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強有力的觀點,就是儘管外界的力量能夠奪走你的一切,但他唯一無法剝奪的,是你選擇如何應對它的自由;我們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生一些什麼,但我們可以控制面對它的時候,自己內心的情緒和採取的行動。

為無數的人在黑暗中,點燃了一盞燈火。

弗蘭克用自己的生命歷程,為無數的人在黑暗中,點燃了一盞燈火。有一位非常年輕的以色列士兵,他在戰爭當中失去了雙腿,從此變得一蹶不振,一度想要自殺,那周圍的人呢?是想盡了辦法,都沒能夠讓他從抑鬱當中走出來。

可後來有一天,他忽然充滿活力的出現在大家面前,臉上笑容燦爛,就像是換了一個人一樣,在所有人都驚訝地問,發生了什麼事情的時候,這士兵微笑著,拿出了一本希伯來文的《活出意義來》。這本書激勵了他,弗蘭克的意義療法治癒了他的心靈。

還有一次,是弗蘭克收到了一封信,寄信的人呢?從前是一名潛水運動員,在他17歲的那年,出了訓練事故導致四肢癱瘓,他現在只能夠用嘴叼著一根木棒,敲擊鍵盤來打字,那即便這樣,他還參加了大學的遠程視聽課程,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成為一名心理學家,因為他想要像弗蘭克一樣去幫助別人。

他告訴弗蘭克說:「我懷著極大的興趣,讀了《活出意義來》這本書,與你所遭遇的事情相比,我的困境可能不值一提。」

接下來,我們就來體會一下,弗蘭克當時身處的環境,以及從集中營生活中體驗和領悟的歷程。

納粹的崛起和良心的抉擇

話說德國在一戰之後,被巨額賠款和低迷的經濟,壓得眼看就要窒息了,為了還款,政府竟然大量的印製鈔票,直接就造成難以置信的超速通貨膨脹。在1922年的時候,一份0.3馬克的報紙在兩年之後,竟然漲到了7000萬馬克。

工人們去上班,一天的工資都要分做早晚兩次來發,而早上還可以買一棟樓房的錢,等到傍晚就只能換來一塊麵包了。德國的經濟隨著貨幣的崩潰,而逐漸的蕭條。

到了1933年,有一個人出現在德國民眾的面前,成為了這個國家的總理。這個人看上去品格優秀,不沾菸酒、不近女色,在自我道德要求上近乎完美,而且在一戰的時候,還表現得異常英勇,獲得了做為士兵的最高榮譽──一級鐵十字勳章。僅僅在半年之後,這個人就在民眾的擁戴之下,以90%的支持率當選了德國總理。

接下來的6年時間裡面,在他的主導之下,德國修建了大量的公路、蓋工廠,700萬失業民眾重新回到了工作崗位上。整個國家不僅徹底地擺脫了經濟危機,甚至一躍成為了歐洲第一強國,創造了這般經濟奇蹟,他也因此贏得了全國民眾的絕對信任,和誓死的追隨。

相信大家當然知道我們說的這個人,他叫做阿道夫.希特勒(註4)。

希特勒承諾,要帶領德意志人民贏得一個光明的未來,要再現德意志帝國的往日輝煌,要讓每一個普通民眾的餐桌上,都有麵包和牛肉,但是他所承諾的這個未來,需要用血腥的方式來實現,而德國民眾的富足,需要以對猶太種族的大清洗為代價,納粹宣揚極端民族主義,大肆掠奪富裕的猶太人。

與此同時,令人膽寒的納粹集中營,也就在整個歐洲大陸上,迅速的彌漫開來了。

十誡的第五條誡命,令作者放棄了美國的移民簽證。

說到這裡,我們故事的主角,即這本書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也就該登場了。

他是生活在奧地利的猶太人,本來他完全可以躲過這一次種族清洗運動,因為當時他已經拿到了美國的移民簽證,這讓他的父母是欣喜若狂,他們當然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平安地離開奧地利,但是做為兒子的弗蘭克呢,卻左右為難:是做為一個心理學家,去美國潛心研究自己的心理學呢?還是承擔起做為兒女的責任,盡可能的保護自己的父母呢?

在這個時候,他得到了一個上蒼的暗示,他家裡的桌子上放著一塊大理石,這是從被納粹焚毀的維也納最大的猶太會遺址上拿回來的。這塊石頭上用希伯來文,刻著十誡的第五條誡命──當孝敬父母。

其實這個所謂的上蒼的暗示,也不過是他個人內心想法的投射而已,這個決定其實在他心裡面,早就已經做出來了。就算沒有這塊大理石,也會有別的暗示出現的。

弗蘭克最終決定留下來,陪在自己父母的身邊,放棄了難得的美國簽證。就這樣,到了1942年的9月份,他們全家都被納粹帶走了。

(待續)


(註1) 亞瑟·米勒:
亞瑟·艾許·米勒(Arthur Asher Miller,1915年10月17日-2005年2月10日)生於美國紐約,美國猶太裔劇作家及瑪麗蓮·夢露的第三任丈夫,他以劇作《推銷員之死》、《薩勒姆的女巫》而聞名,甘迺迪中心榮譽獎得主。

(註2) 維克多·弗蘭克:
(Viktor Emil Frankl,1905年3月26日-1997年9月2日)是一位奧地利神經學家、精神病學家,維也納第三代心理治療學派──意義治療與存在主義分析(Existential Psychoanalysis)的創辦人。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一個貧窮的猶太家庭,猶太人大屠殺倖存者。1997年9月2日因心臟衰竭逝於維也納。

(註3) 奧斯威辛集中營:
奧斯威辛集中暨滅絕營,或稱奧舒維茲-比克瑙集中暨滅絕營(德語:Konzentrationslager Auschwitz-Birkenau,波蘭語:Obóz Koncentracyjny Auschwitz-Birkenau;「奧舒維茲」,或譯「奧許維茲」、「奧修維茲」、「奧次威治」,是奧斯威辛的德語名稱),是納粹德國時期建立最主要的集中營和滅絕營,位於波蘭南部、全國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西南60公里的小鎮奧斯威辛。於1940年4月27日,由納粹德國親衛隊領導人希姆萊下令建造。1942年1月20日舉行的萬湖會議通過「最終解決方案」,透過滅絕營實行有系統的猶太人大屠殺行動,估計約有110萬人在奧斯威辛被殺。在1945年1月27日被蘇聯紅軍攻佔。1947年,波蘭國會立法將此改為紀念納粹大屠殺的博物館,即奧舒維茲-比克瑙國家博物館,以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統治期間,犯下惡名昭彰罪行的歷史見證。

(註4) 阿道夫·希特勒:
(德語: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德國政治人物,前納粹黨領袖,1933年至1945年擔任德國總理,1934年至1945年亦任元首。其於1939年9月發動波蘭戰役,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並為納粹大屠殺的主要策劃者、發動者之一。證據顯示希特勒知曉並下達了對猶太人的屠殺命令。根據阿道夫·艾希曼、海因里希·希姆萊和約瑟夫·戈培爾等人的陳述,希特勒本人策劃了對猶太人的大屠殺;而希特勒本人的陳述亦顯示其意圖屠盡猶太民族。
其他文章︰
  1. 《活出意義來》2/4
  2. 《活出意義來》3/4
  3. 《活出意義來》4/4
  4. 《國家的視角》
  5. 《耶路撒冷三千年》1
  6. 《黑天鵝效應》3
  7. 《黑天鵝效應》4
  8. 《人慈》1
  9. 《社交天性》上
  10. 《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4/4
Previous Post

《活出意義來》

Next Post

《活出意義來》2/4

相關文章

《輝瑞登月任務》 2/4

《輝瑞登月任務》 2/4

2022-04-23
0
《張公百忍故事全書》第四忍 公之良心買業 厚德交鄰【中西文】El Libro de los Cien Actos de Tolerancia-004

《張公百忍故事全書》第四忍 公之良心買業 厚德交鄰【中西文】El Libro de los Cien Actos de Tolerancia-004

2025-04-20
0
《拯救手機腦》上

《拯救手機腦》上

2022-03-26
0
《身體》2/6

《身體》2/6

2022-06-09
0
《品格的力量》24 衡量生命意義的標準

《品格的力量》24 衡量生命意義的標準

2023-03-04
0
《品格的力量》28 生活的能力

《品格的力量》28 生活的能力

2023-04-01
0
Load More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