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活出意義來》3/4

2022-07-28
in 人文學科
0 0
A A
《活出意義來》3/4
分享到 WhatsApp分享到 Telegram分享到 Line
1
前集回顧
  • 《活出意義來》1/4
  • 《活出意義來》2/4

在集中營裡,人們的身體和慾望都被迫退回到原始狀態,那渴望活下去的人,就需要不斷地強化自己的精神世界,那既然物質世界已經無法改變了,就只能夠強大自己的內心。

儘管內心世界豐富的人會因為敏感,在集中營裡面承受更多的痛苦,但是他們的內心其實受到的傷害會更少,他們盡可能地把惡劣的外部條件,轉化成內心豐富的精神生活,這能夠讓他們比那些看似強壯的人,活得更久一些。

愛是人類終生追求的最高目標

在一個寒冷的夜晚,囚徒們被守衛用槍托驅趕著,在寒風中行走,刺骨的寒風,讓所有人都失去了說話的興趣。而就在這個時候,有人跑到弗蘭克身邊說:「欸,如果我們的妻子看到我們這個鬼樣子,該怎麼辦呢?希望她們在集中營過得比我們好,永遠也不要知道我們的遭遇。」

這句話勾起了弗蘭克對於妻子的思念,他們在寒風中跌跌撞撞的走了很遠,人們相互攙扶著,都沒有再說話,但都在想念自己的親人。弗蘭克望向天空,看著清晨的霞光,在一片黑雲之後散開,他的思想全都停留在妻子身上,思緒萬千,他能夠看到妻子的容貌和微笑,能夠聽到她與自己在說話。

忽然之間,他人生中第一次明白了,一個曾經被無數的詩人所讚頌的真理:愛是人類終生追求的最高目標。他感受到,哪怕在這個世界上,像他們這樣一無所有的人,只要在某一個時刻思念自己所愛的人,就能夠感受到幸福。

 「愛」賦予生活最好的意義,及面對痛苦的勇氣。

在荒涼的環境中,人們只能夠忍受環境強加而來的痛苦,但是我們的精神依然可以通過愛的思念來獲得滿足。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天使存在於無比美麗的永恆思念當中。

當時,弗蘭克根本不知道妻子的境遇如何,甚至都不知道她是否還活著,但這竟然都不重要了,因為他對於愛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個層次,那就是愛一個人,可以遠遠超過她的肉體本身,愛在精神和內心方面,具有更加深刻的意義,不管愛人是否在旁或者是否健在都沒關係,愛都可以繼續。哪怕他的妻子現在已經離開了人世。

但這並不影響弗蘭克與她思想上的對話、對她的思念,以及這份思念給與他活下去的意義。

有一天他正在雪地裡挖壕溝,也正在與絕望的生存做著垂死掙扎,他感到自己的精神,已經穿透了圍繞著他的沮喪,超越了這個絕望沒有意義的世界。他不斷地跟自己說:我一定可以活下來的,我一定可以和家人團聚的。忽然,他聽到了一個勝利般的回答:「是的!」

那一刻,弗蘭克強烈地感覺到,妻子就在他自己身邊,他甚至有用手去觸摸她的衝動,而就在此時,正好有一隻鳥飛了下來,落在他面前,站在他挖的土堆上,直直地看著他。「愛」它會賦予你生活最好的意義,賦予你面對痛苦的勇氣。

保持內在的自由與感知細微的美好

集中營的物質生活是極端匱乏的,但也正是這個原因,讓囚犯們能夠從細小的事物當中,體會到那些之前從來沒有體會過的美好,這些美好甚至能讓他們暫時遺忘自己當下的處境。

有一天晚上,弗蘭克正在端著湯碗,精疲力竭地躺在棚屋的地板上休息。一個獄友衝進來高喊著,讓大家出去看日落彩霞,走出棚屋欣賞,真的不斷變換形狀和顏色的雲朵,壟罩著整個天空,與他們所在的荒涼棚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幾分鐘的寂靜之後,一個囚徒嘆息道:「這世界多美啊!」

對於這樣的情緒,我們是可以理解的,即便人在這般極端的處境之下,也會對生命中可見的美好,心生嚮往。

物質生活越是匱乏,能活下來的人,就越需要強大精神力的支撐,就是這樣,他們更加的敏感,更加的善於發現那些美好,也更加的懂得珍惜。

再從一個集中營,轉移到另一個集中營的路上,他們透過囚車的鐵窗,眺望著遠處的山峰,日落的陽光,讓每個人的臉龐都閃閃發光。如果你看到了這一幕,絕不會相信,這是一群已經放棄了生活自由與希望的人。

儘管對於周圍發生的一切,反應遲鈍而冷漠,但是他們的內心世界需要敏感而細膩,讓自己體會到那些細微的美好,讓自己忘掉當下的處境,對於往事的回憶就可以幫助他們,填補精神上的空虛和思想上的貧乏。

思緒會插上想像的翅膀,回到過去所發生的事情當中,乘車旅行、住在自己的公寓裡、打個電話、甚至是打開一盞燈,儘管都是些毫不重要的瑣事,但這些戀戀不忘的回憶,使他們淚如雨下,也使他們能夠感知到幸福。

對於最最微不足道的仁慈都心存感激

又一次,弗蘭克他們,從奧斯威辛被轉移到另一個集中營路上,他們對於自己的新家,都有著各種各樣的幻想,而到達目的地的時候,囚徒們竟然在車廂裡高興得跳了起來,只因為這裡是一個比較小的集中營,在這兒沒有毒氣室也沒有焚燒爐,如果有人該被弄死,那也要等到有車把他拉到奧斯威辛去,而不是就地處決。

僅僅就是這樣一個原因,大家手舞足蹈起來,在清點人數的時候,所有人都被罰站在磅礴大雨當中,直到尋獲那個失蹤的人。原來是有人因為太累,在一個屋子裡睡著了,即便如此,他們在外面站了整整一個晚上,所有人都渾身濕透,冷得要死,但他們依然因為這裡沒有焚燒爐的煙囪,而感到開心。

在那裡,弗蘭克對於最最微不足道的仁慈都心存感激,在睡覺之前,如果燈還沒有被關掉,他們都會感激不盡的,因為這樣他們就有時間,把那些該死的蝨子給抓掉,而不至於半夜被咬得無法入眠。

我們都有免於痛苦、選擇自己行為的自由

說到這裡,我們已經講了很多囚徒在集中營,所表現出的心理特徵,從極度的恐懼到徹底的冷漠,從冷酷的幽默到身體與慾望退化到原始的狀態,似乎聽起來,我們人類是完全的不可避免的受制於環境,哪怕是剛才我們提到的,關於強化自己的內心精神世界的種種做法,像是對於身邊細微美好的感知,對於愛人的思念,以及對於往事的留戀。

似乎都是在迴避眼前的現實而已,那麼在極端的環境當中,我們能做的就只有這些了嗎?不是的,我們每個人都還有讓自己免於痛苦的自由,我們還有選擇自己行為的自由。

即使是在最可怕的環境下,我們也能夠克制自己的冷漠與暴躁,保持精神的自由和意識的獨立,哪怕是在集中營裡面,弗蘭克也見到了那些安慰別人把自己最後一塊麵包分給別人的人。儘管這樣的人肯定不多,但這已經足夠說明,有一樣東西是永遠都無法被剝奪的,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我們永遠擁有在任何環境下,選擇自己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隨時都需要做出這樣的選擇,這將決定我們是要屈服於致命的暴力,還是保持內在的自由,同時也決定了我們是否成為環境的玩物,是否拋棄自由和尊嚴,成為真正的囚徒。

確立目標、賦予意義,生命才不虛無。

俄國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註5)曾說:「我只擔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難!」那些為了守衛自己最重要的東西而死的人,我們稱之為烈士,他們的痛苦和死亡,都表明了人不可喪失的自由,他們當然配得上自己的苦難,他們用深受苦難的方式,完成了一次真正的昇華。

苦難、厄運和死亡,都是生活中不可剝離的一部分,也是生命意義的一部分。就算是在最困難的環境下,我們仍然可以做一個勇敢自尊和無私的人,如果只是為了活命而忘記了尊嚴,進而忘記了對於自己來講重要的一切東西,那將變得與動物無異。

對於苦難環境所提供的完善自己的機會,有的人充分的運用它,而有的人選擇放棄它,這也就決定了這個人,是不是配得上自己所遭受的苦難。

對於囚徒來說,最令人壓抑的,是不知道自己還要被關多久?不知道何時結束?這讓集中營的生活,成為了一種臨時性的存在。人們自然很難對一種臨時性的存在,賦予什麼意義,因為如果不能像平時那樣為了未來而生存,也就很難在當下確定什麼目標,建立起什麼意義。

每個人都好像是行走在自己的葬禮上,沒有未來、沒有目標,似乎自己的生命已經終結了,所有的囚徒都深陷在這種虛無的困境之中,他們覺得這裡的一天比一個星期還要漫長,這種時間體驗讓他們倍感痛苦。

希望破滅,身體的抵抗力急劇衰弱。

剛才我們說,很多人都會把自己蜷縮起來,深深地陷入到對往昔的回憶當中,以此逃避眼前的苦難。這其中隱藏著一個巨大的危險,就是放棄了積極度過集中營生活的機會,閉上眼睛生活在過去之中,那當下的生命就是毫無意義的。

有一個很好的例子,能夠說明對於未來的希望,本身它就是生命。弗蘭克有一位朋友,一天悄悄地跟他說:「欸,醫生,我做了一個夢,夢裡有個聲音告訴我,3月30號的時候,我們將得到解放。」他的神情裡充滿了希望,對此確信無比。

但是隨著日子的臨近,越來越多的消息告訴他們,戰爭絕不可能在那一天結束。3月29號的時候,他突然發高燒,3月30號這一天,他陷入了昏迷,第二天就死了。

從外表的癥狀來看,是死於傷寒,瞭解心理與免疫力有緊密聯繫的人都能夠理解,突然失去希望和勇氣是會導致死亡的,因為他的希望破滅,身體的抵抗力急劇衰弱,潛伏的傷寒就發作了,他對未來的希望和活下去的意識沒有了,身體也就成為了疾病的犧牲品。不過,他的靈魂確實在這一天,以肉體消亡的方式獲得了自由。

這樣的事情在集中營裡絕非個例,每年聖誕節期間死亡率都是最高的,原因並非是勞動強度的增大,食物的短缺或者是氣候的寒冷,而是因為太多的囚徒天真的以為,能夠回家過聖誕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希望的破滅嚴重削弱了他們的抵抗力,導致了很多人就這麼死了。

正如我們剛才所說的,想要恢復人們內在的力量,必須讓他看到未來的某個目標。也正如尼采所說:「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夠生存。」

未來有目標,就能恢復我們內在的力量。

說到這兒,不免會奇怪,像這地獄般的生活,難道我們也要積極的面對它嗎?是的,如果找到一個未來的目標,那就能恢復我們內在的力量。

有一次,囚徒們從集中營到工地去幹活。弗蘭克的腳疼得要命,一瘸一拐的跟著大部隊走了幾公里,他不停地想著悲慘生活中那些瑣屑的,是今晚能不能夠額外得到一根香腸呢?要不要拿它去換一片麵包呢?要不要拿最後的一根菸去換一碗湯呢?去哪裡弄一條稍微好一點的鞋帶呢?

他對這些隨時都在想的瑣事感到厭煩,於是迫使自己去想一些別的事情,忽然之間,他看到了自己站在明亮溫暖而歡快的講臺上,給臺下的學生們講述自己在集中營的經歷,他從科學的角度客觀觀察,和描述著折磨他自己的這一切。

通過這個辦法,他成功地就從當下的苦難中超脫了出來,好像正在經歷的一切都成為了過去,他和他所有的苦難都成為了自己心理學研究的有趣對象。

如果你還對未來充滿希望,你就能找到當下的意義。荷蘭猶太哲學家史賓諾沙(註6)說:「痛苦,一旦我們對它有了清晰而明確的認識,也就不再感到痛苦了。」

(待續)

繼續閱讀
  • 《活出意義來》4/4


(註5) 杜斯妥也夫斯基:
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杜斯妥也夫斯基(俄語: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остоевский,拉丁語:Fyodor Mikhailovich Dostoevsky,1821年11月11日-1881年2月9日),俄國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在20歲左右開始寫作,第一本長篇小說《窮人》在1846年出版,當時25歲。他的重要作品有《罪與罰》(1866年)、《白痴》(1869年)以及《卡拉馬助夫兄弟》(1880年)。杜斯妥也夫斯基共寫了11本長篇小說、3篇中篇小說及17篇短篇小說,其文學風格對20世紀的世界文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註6) 史賓諾沙:
巴魯赫·史賓諾沙(拉迪諾語:Baruch de Spinoza,拉丁語:Benedictus de Spinoza,1632年11月24日-1677年2月21日),荷蘭哲學家,西方近代哲學史一位理性主義者,與笛卡兒和萊布尼茲齊名。
其他文章︰
  1. 《活出意義來》1/4
  2. 《活出意義來》2/4
  3. 《活出意義來》4/4
  4. 《國家的視角》
  5. 《耶路撒冷三千年》1
  6. 《黑天鵝效應》3
  7. 《黑天鵝效應》4
  8. 《人慈》1
  9. 《社交天性》上
  10. 《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4/4
Previous Post

《閱微草堂筆記》︰僧箴怨鬼【中西對照】Un monje exhortó a unos espectros

Next Post

《活出意義來》4/4

相關文章

《七真史傳》:第十二回-02 指坐功申明妙理 學真道喜遇明師【中西對照】Capítulo 12-02

《七真史傳》:第十二回-02 指坐功申明妙理 學真道喜遇明師【中西對照】Capítulo 12-02

2023-11-25
0
《品格的力量》14 民族是母親的結晶

《品格的力量》14 民族是母親的結晶

2022-12-23
0
《品格的力量》78 真正心心相印

《品格的力量》78 真正心心相印

2024-04-12
0
《張公百忍故事全書》第五忍 公之不較橫逆 焦惡自損【中西文】El Libro de los Cien Actos de Tolerancia-005

《張公百忍故事全書》第五忍 公之不較橫逆 焦惡自損【中西文】El Libro de los Cien Actos de Tolerancia-005

2025-04-27
0
《少即是多》上

《少即是多》上

2022-03-17
0
《品格的力量》17 自尊是一切美德的起點

《品格的力量》17 自尊是一切美德的起點

2023-01-13
0
Load More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