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人慈》3

2022-02-04
in 人文學科
0 0
A A
《人慈》3
分享到 WhatsApp分享到 Telegram分享到 Line
1
前集回顧
  • 《人慈》1
  • 《人慈》2

告子說:「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東便向東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人性無所謂善與不善,就像水無所謂向東流向西流一樣。」

挑戰人類長久存在主張性惡論的迷思

孟子說:「水的確無所謂向東流向西流,但是,也無所謂向上流向下流嗎?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人性沒有不善良的,水沒有不向低處流的。當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飛濺起來,能使它高過額頭;加壓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崗。這難道是水的本性嗎?形勢迫使它如此的。人之所以能使他做壞事,是由於他也像水這樣受到了逼迫。」

這本書裡面,布雷格曼他要特別挑戰的,那就是長久存在的一種迷思,我們可以說是叫做性惡論的主張。認為人類的天性就是自私,既有侵略性,而且很容易恐慌。荷蘭生物學家法蘭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註6)喜歡把那稱作「飾面理論」(veneer theory):其概念是,文明就只是一層薄薄的飾面,而那飾面只要稍稍刺激一下就會崩裂。

但這整本書要主張的是,我們應該更客觀地去探索事實,人類在危機襲來之際,例如炸彈落下或者是洪水上漲的時候,我們真的有那麼卑劣嗎?還是剛好倒過來?那個時候人類會展現最好的素質。

一場卡崔娜颶風試煉出人性?!

所以作者又舉了一個例子,那是2005年8月29號發生在美國紐奧良,那是颶風卡崔娜(Hurricane Katrina)橫掃過這個城市,應該要保護城市的堤防跟防洪牆,都沒有能夠發揮作用,風暴過了之後,整個地區和市區,80%的住家又遭到了淹沒,至少1836個人失去了他們的生命。

Hurricane Katrina
在這張 2005 年 8 月 30 日的文件照片中,來自卡崔娜颶風的洪水淹沒了紐奧良市中心附近的街道。

那是美國歷史上,破壞力最強的一場自然災害,那一整個星期,全美國的報紙都刊滿了紐奧良,各地的性侵和槍擊的記錄。駭人聽聞的報導描述了四處流竄的匪徒,還有各式各樣洗劫的行動,也有報導提到的狙擊手瞄準了救援直升機。

在充當紐奧良最大暴風避難所的梅賽德斯──賓士超級巨蛋(Mercedes-Benz Superdome)中,有大約25,000人擠在一起,裡面沒有電、沒有水。

據記者報導,有兩個嬰兒的喉嚨被切開,另外有一個7歲大的孩子被性侵謀殺。警察局長說,整個城市正逐漸陷入無政府狀態,而路易斯安那州(也就是紐奧良所在的這個州)州長也擔心同樣的狀況,「最讓我憤怒的是,」她說:「這種災難總是引發人最惡劣的一面。」這樣的消息,這樣的評論,有如病毒般傳開來。

備受推崇的歷史學家提摩西.賈頓.艾許(Timothy Garton Ash)(註7),在英國《衛報》(The Guardian)清楚講出了太多人在想的事情:「若把有條理且文明的生活基本主要成分──食物、住處、飲用水、最低限度的人身安全都拿走,我們就會在幾個小時內,回到霍布斯式(註8)的自然狀態,一場所有人對抗所有人的戰爭。﹝……﹞少數人會短暫化為天使,但多數人就回復到猿猴狀態。」這就是「飾面理論」。

結果,紐奧良的實情是什麼?

根據賈頓.艾許所言,紐奧良把「我們覆蓋在炙熱岩漿般的自然本質(包括人性)上的薄薄外殼」打開了一個小洞。所以接下來,像是火山爆發那種洶湧的岩漿就流了出來。

但是要到好幾個月之後,這是布雷格曼希望我們看到且知道的,等到記者都走了,洪水排乾了,而那些專欄作家都跑去下一個主題發表意見的時候,研究者才揭露了紐奧良的實情──

聽起來像是槍聲的,那其實是瓦斯桶安全閥砰一聲爆開來,在超級巨蛋裡有6個人死去,4個人是自然死亡,另外有一個是死於用藥過度,還有一個是自殺。警察局長不得不承認,他無法證明有官方通報的性侵或者是謀殺,的確有搶劫的行為,但大部分看到的都是合力求生的團體,在某一些案例當中,他們甚至和警方聯手。

接下來,德拉瓦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災害研究中心的研究者,他們的結論是,所有情急下的行動當中,本質上有利於社會的佔了壓倒性的多數。有一群名副其實的叫「無敵艦隊」前來,把人們從逐漸升高的洪水當中救出來。其中最遠的船隻從哪裡來?遠從德州(Texas)來的。

成千上百的平民,他們組成了救援小隊,好比說有一群自稱「羅賓漢盜賊團」(Robin hood looters)的11個人,他們彼此之間是朋友,組成了這個團體,雖然叫做looters,但他們真的不是去搶劫,而是四處尋找食物、衣服跟藥品交給需要的人。

簡而言之,卡崔娜並沒有讓紐奧良充斥利己主義和無政府狀態,整個城市充滿了勇氣和善心。

災難來臨,從來都不是「隨人顧性命」!

颶風證實了「人類如何應對災難」的科學研究。德拉瓦大學災害研究中心證明,情況就和我們平常電影看到的相反,從1963年以來近七百次實地研究中,從來都沒有出現過徹底的大混亂。從來都不是「隨人顧性命」。犯罪行為──謀殺、竊盜、性侵──通常會減少。人們不會整個休克,他們會保持冷靜並展開行動。

「洗劫的情況不管有多嚴重,」一位災害研究者指出,「只要和促使人們大量無償分享物資和勞務的廣泛利他主義相比,始終都是相形見絀。」 搶劫都是極少數,大災難反而讓人展現良好的素質。

布雷格曼說,他從來沒看過哪個有這麼多紮實證據在背後支持的社會學研究結果,會被如此漫不經心地忽視。因為媒體塞給我們的畫面,跟災難降臨的實際狀況,有時都是相反的。

同一個時期,在紐奧良裡,那一切陰魂不散的謠言一直在害人喪命。緊急應變人員不想在毫無防衛的狀況下,就冒險進入到城市,所以使得他們動員緩慢。後來國民兵被調了過來行動,達到最高峰的時候,駐守在當地的部隊人數到達了將近72,000人。

州長就說,這些部隊知道怎樣開槍殺人,她也認為他們會動手。所以他們真的就動手了,警方對6名沒有武器的無辜黑人居民,開槍殺死了其中一位17歲的男孩,還有一位40歲的男性。這個事件當中,其中涉案的5位警員後來被判處重刑,就表示這的確是警方的錯誤。

精英恐慌來自以自己形象看全人類的掌權者

紐奧良的災難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災難期間的運作模式其實一直都差不多,逆境來襲,然後會有一波自發的合作行動來回應。接著官方單位一個個恐慌起來,而釋放出第二波的災難。

2009年出版的《地獄裡打造的天堂》(A Paradise Built in Hell)一書精湛記錄卡崔娜劫後餘波的雷貝嘉.索爾尼(Rebecca Solnit) 寫道:「精英恐慌(elite panic)來自那些以他們自己的形象來看全人類的掌權者。」

獨裁者和專制者,統治者和將領──他們假定普通人也跟他們一樣,被利己主義所支配,所以常常訴諸蠻力來避免,一些其實只會發生在他們腦中的事態。

可口可樂事件,究竟怎麼回事?

再舉一個例子,1999年夏天,比利時波嫩(Bornem)的一間小型學校有9名孩童得了某種神祕的病。他們早上來上學都沒有症狀;午餐過後就生病了。頭痛、嘔吐、心悸。多方尋找解釋的老師們唯一能想到的,就是那9個孩子下課時喝的可口可樂。

風聲沒多久就傳到了記者那邊。可口可樂總部那頭,電話開始響起。同一天晚上,公司發布了新聞稿,表示正從比利時各商店,下架回收數百萬瓶可樂。「我們正火速進行調查,並希望能在接下來幾天內有確切答案。」一位發言人表示。

但已經太遲了。症狀已散布至全比利時,並跨過邊界進入法國。救護車火速將面色蒼白、一跛一跛的孩子送診。幾天內,人們的疑心擴散至所有可口可樂產品。芬達、雪碧、雀巢茶飲、動元素……似乎全都會危及孩童。

「可口可樂事件」是該公司一百零七年歷史中,一次最嚴重的財務打擊,迫使公司在比利時回收一千七百萬箱軟性飲料並銷毀倉儲。到最後,其損失成本超過了兩億美金。

接著怪事發生了。幾星期後,毒理學家發布了實驗室報告。他們測試那幾罐可樂之後,發現了什麼?什麼也沒。沒有殺蟲劑。沒有病原體。沒有有毒金屬。都沒有。他們測試幾百名病人血液、尿液樣本的結果呢?零。面對當時已經在一千名以上的男孩女孩身上記錄到的劇烈症狀,科學家無法找到一丁點化學成因。

「那些小孩真的病了,那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一位研究者說:「但不是因為喝可樂生病的。」

安慰劑效應,因「相信」而有效。

可口可樂事件討論的是一個自古以來的哲學問題──真實是什麼?

有些事情不管你信不信,它就是真的。水在攝氏一百度會沸騰。吸菸會致死。甘迺迪總統於1963年11月22日在達拉斯遇刺。

其他事情的話,則是如果我們相信,就有機會是真的。我們的信念變成了社會學家所謂的「自我應驗預言」:如果你預測一間銀行會破產,而那說服了許多人把帳戶結清的話,那麼,該銀行肯定就會破產。

或者以安慰劑效應(註9)來看。如果你的醫生給你一顆假藥丸,說那會治好你不舒服的地方,那麼你確實有機會真的感覺比較好。安慰劑越激勵人心,機會就越大。大致上來說,注射比藥丸更有效,而在過去甚至連放血都有效──不是因為中世紀醫學有多先進,而是因為人們覺得那麼激烈的療程必然要有效。

好啦。那可口可樂事件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到底牽涉到什麼樣的心理機制呢?

 (待續)


(註6) 法蘭斯·德瓦爾:
(Frans de Waal,1948年10月29日-)荷蘭烏特勒支大學生物學博士,全球知名動物行為學家與靈長類動物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荷蘭皇家藝術暨科學院院士,埃默里大學心理學系坎德勒講座教授、烏特勒支大學特聘教授、亞特蘭大葉克斯國家靈長類研究中心的生存環節中心(Living Links Center)主任。

(註7) 提摩西·賈頓·艾許:
(Timothy Garton Ash,1955年7月12日-)是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以對中東歐現當代史的研究蜚聲學界,是西方世界很有影響力的知識分子。畢業於牛津大學,曾留學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及柏林洪堡大學。現為牛津大學歷史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註8) 霍布斯式:
湯瑪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年4月5日-1679年12月4日),是英國的政治哲學家,現代自由主義政治哲學體系的奠基者。他也創立了機械唯物主義的完整體系,認為宇宙是所有機械地運動著的廣延物體的總和。他提出「自然狀態」和國家起源說,認為國家是人們為了遵守「自然法」而訂立契約所形成的,是一部人造的機器人,當君主可以履行該契約所約定的保證人民安全的職責時,人民應該對君主完全忠誠。他於1651年所出版的《利維坦》一書,為之後所有的西方政治哲學發展奠定根基。霍布斯認為人性的行為都是出於自私(self-centred)的,這也成為哲學人類學研究的重要理論。

(註9) 安慰劑效應:
(placebo effect,來自拉丁文「placebo」解「我將安慰」),又名偽藥效應、假藥效應、代設劑效應;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安慰劑效應於1955年由畢闕博士(Henry K. Beecher)提出,亦理解為「非特定效應」(non-specific effects)或受試者期望效應(subject-expectancy effect)。這個效應並不是由所服用的藥物引起,而是基於病人心理上對康復的期望。
其他文章︰
  1. 《人慈》1
  2. 《人慈》2
  3. 《人慈》4
  4. 《創造力》【中】
  5. 《讚揚與責備》下
  6. 《社交天性》下
  7. 《活出意義來》3/4
  8. 《品格的力量》14 民族是母親的結晶
  9. 《品格的力量》40 性格使人成功
  10. 《品格的力量》62 優雅與機敏
Previous Post

《閱微草堂筆記》︰唐嘯子【中西對照】El caprichoso Tang

Next Post

《人慈》4

相關文章

《自卑與超越》中

《自卑與超越》中

2021-11-11
0
《糖的故事》中

《糖的故事》中

2021-12-09
0
商周圖書摘要》資訊五花八門,如何選擇對自己有用的知識?諾貝爾獎得主用「12道問題」讓自己更成功

商周圖書摘要》資訊五花八門,如何選擇對自己有用的知識?諾貝爾獎得主用「12道問題」讓自己更成功

2023-03-30
0
《品格的力量》86 鐵柵圍不成牢籠

《品格的力量》86 鐵柵圍不成牢籠

2024-06-08
0
《七真史傳》:第二十七回-03 諭吾人敦敦告誡 論修行層層做來【中西對照】Capítulo 27-03

《七真史傳》:第二十七回-03 諭吾人敦敦告誡 論修行層層做來【中西對照】Capítulo 27-03

2025-01-12
0
商周圖書摘要》如何不養出媽寶?蜜雪兒媽媽絕不做的3件事,教出獨立自主的孩子

商周圖書摘要》如何不養出媽寶?蜜雪兒媽媽絕不做的3件事,教出獨立自主的孩子

2023-03-30
0
Load More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