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阿國書香園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正常的另一面》下

2022-07-15
in 醫食學科​
0 0
A A
《正常的另一面》下
分享到 WhatsApp分享到 Telegram分享到 Line
1
前集回顧
  • 《正常的另一面》上

基因的差異,決定了一個人的大腦,對環境的感覺是否敏銳,是否情緒化,以及各自的為人處世之道。它也奠定了我們對待童年經歷的方式。

媽媽多親吻撫摸新生兒,將來孩子應對能力強。

面對新的環境和不熟悉的人群,你更願意迎頭面對,還是選擇逃避?負面情緒和正能量,我們更容易受到哪個的影響?你歡迎新的挑戰和變化嗎?這些微妙的態度差異,決定了每個人與周圍世界的不同相處模式。

每一個人在生命之初的航向,僅有細微的差異,隨著我們不停地與家人、與社會環境、與生活帶來的壓力和機會的互動,這些差異不斷被放大和強化,最終塑造出了一個個完全不同的獨特個性。 

基因甚至能夠影響我們的生活經歷,它既能驅動一個人不斷尋找和追逐冒險的刺激,也會讓另一個人因害羞而盡力減少社會交往。

在這本書裡,作者舉了幾個通俗的例子,來解釋基因是怎麼影響心智的,比方說壓力,這個大家肯定熟悉,很多人覺得自己每天壓力大,那在基因層面上,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現在科學家研究得比較透徹的糖皮質激素受體(Glucocorticoid),它就是新生兒大腦中,一個最重要的基因和應對壓力的能力有關。

愛子有方的媽媽,會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個禮拜,就多多親吻他、撫摸他。這種行為會刺激孩子體內的一種酶,它負責解鎖糖皮質激素受體,於是孩子體內的這種物質水準就會比較高。將來他應對壓力的能力,也會相對比較強。從心智健康的角度來講,這才稱得上是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

挾帶BDNF基因變體的人,其焦慮程度就更高。

再舉一個例子,科學研究證明了一個人焦慮水準的高低,也跟特定的基因變異有關係,現在科學家就發現了一組遺傳基因,跟焦慮傾向有關。它名字叫腦源性神經營養因數,名字有點複雜,科學家把它簡稱為BDNF基因。

一般情況下,當我們感受到壓力的時候,BDNF能調動神經元,去平復大腦對壓力的感受水準,讓我們的焦慮感不至於太嚴重。但是BDNF基因在某些條件下會發生變異,這個時候他對壓力的調適干預作用就消失了,那麼面對同樣的壓力環境,挾帶BDNF基因變體的人,他的焦慮程度就更高。

但是我們要知道,跟焦慮傾向掛鈎的基因,可並不只有BDNF這一組,對我們複雜的大腦來講,科學家現階段識別出的幾組基因,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但我們可以總結出這些基因的共性,它們都是與生俱來的,它們的作用機制大體相似,都是讓基因所產生的蛋白質,參與到大腦的各種物理化學反應當中。

所以面對相似的情景,有的人坐立難安,有的人若無其事。這看似是下意識的反應,其實背後是基因主導的千萬個物理化學反應,如果焦慮情緒太嚴重,現代醫學也會考慮從基因層面解決。

雖然改變人類的基因,存在很多技術問題和倫理問題,但是既然起作用的是基因生產出來的蛋白質,就有人提出,那不妨直接補充蛋白質啊。現在有些抗抑鬱的精神類藥物,就是人工製造出來的,模擬了相關基因分泌的蛋白質。

讓人不焦慮的基因,比較容易遭遇搶劫?

不過,作者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件事,這類讓人不焦慮的基因,也不是多多益善。科學家研究發現,受到攻擊性創傷的受害者,也跟遺傳因素有關,有的人遭遇搶劫或是性侵的概率,要比別人高出20%,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作者分析,可能正是因為他們是不容易焦慮的人,相對偏愛風險,容易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錯誤的地點。相反的,容易焦慮的人,看起來好像是站在正常的另一面,卻有一種趨吉避凶的本能,比如個性謹慎的人,通常會避免一個人走夜路。

這麼看來,連我們所處的環境都可能跟基因有關,不完全是偶然發生的;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老話,還是有幾分道理的,更準確的說法大概是:基因決定命運。

回顧我們剛才說到的,把我們引向正常的另一面的既有基因的因素,也有環境的因素,基因的因素更重要,它不光決定了我們的本能反應,還有可能改變我們經歷的環境。好在基因造成的心智失常,也是有希望藉助科學手段改變的。

既然我們已經找到了對應不同問題的基因,是不是只要對特定的基因稍加改造,生活中的所有難題就都能迎刃而解了呢?這就到了我們要說的第三個問題。作者說,我們自己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重塑基因改造大腦,在某些方面獲得優勢。

基因改造適用於生活各個方面

那麼這個基因改造適用於哪些方面呢?我們有多少困擾,就有多少解決辦法。作者給我們舉的例子,幾乎包括了生活的各個方面,比方說,最籠統的也是最經常影響我們的情緒問題,還有我們的人生大事:像找對象、養孩子、贏得信任的秘方等等。

在這些事情上,你可能聽過各種方法,但作者說,客觀環境只是一個方面,基因更能幫助我們,比如我們可以利用基因知識甄別謠言,還可以抓住時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基因。

小小愛因斯坦,養育的生物學。

怎麼識別謠言呢?就拿育兒來說,現在的小朋友學的東西,要比我們小時候多得多,每個厲害的孩子背後都有投下血本的父母,這種唯恐落於人後的競爭,可能從小朋友一出生就開始了,這也是許多打著培養優秀孩子旗號的商品,能夠大行其道的原因。

比方說有一種旋轉式嬰兒車,嬰兒坐在裡面可以旋轉座椅,這有什麼好處呢?有研究表明,和父母互動的時候,嬰兒大腦中與壓力有關的區域,會發生一系列的生物化學反應,降低嬰兒的壓力水準。旋轉式嬰兒車能讓嬰兒看到推車的爸爸媽媽,而在傳統的嬰兒車裡,長時間缺少這種互動,對嬰兒來講,就是一個有壓力的環境。

是不是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其實面對父母的嬰兒車,雖然的確能降低嬰兒的壓力水準,但是除非父母能夠保證孩子一輩子,生活在沒有任何壓力的環境裡,否則應對壓力的能力就是必須的。

再比如,有一款叫做「小小愛因斯坦」的錄影帶,會不斷地給嬰兒聽古典音樂,號稱可以激發幼兒的語言能力和認知水準。你會去嘗試嗎?這款錄影帶和DVD在1996年問世以後,暢銷了10年。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商家們利用家長望子成龍的心理,推銷號稱能贏在起跑線的產品,背後的生物學依據說起來也很好聽,但真的有用嗎?可能真的有一點效果,但商家沒有告訴你的是:聽莫扎特音樂提升認知能力的效果,只能維持10分鐘,實際上這些刺激並沒有改變孩子的基因,所以對正常孩子大腦的影響只能是暫時的。

人類大腦可以被重塑,但需長期堅持。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改變了基因呢?像我們在前面提到過的:媽媽即時給新生兒親吻擁抱,為什麼就能提高孩子的抗壓能力呢?作者在書裡反覆強調,每件事情都得有個度,缺什麼補什麼是有效的,明明不缺你還要補,當然達不到提高的目的。

打個比方,我們血液中的含氧量是97%到99%,正常人硬要通過吸氧,把含氧量補充到100%是有害無益的,但對於確實缺氧的人,吸氧就是有用的。同樣的道理,在新生兒體內負責解鎖糖皮質激素受體的酶還不健全,需要促進激發,媽媽的擁抱就是有效的,而一般的孩子認知水準完全正常,硬要胡吃海塞再想去增進它,那就是徒勞了。

那是不是說:人一旦長大,再補什麼都沒用了呢?並非如此,人類的大腦不是一塊石頭,而是非常柔軟的,它確實是可以被重塑的,但這需要長期堅持。有一群普通人的例子,可以供我們參考。

從十九世紀中期以來,倫敦的出租車司機一直被認為,是空間記憶能力超群的佼佼者,這跟他們受過的訓練有關,為了獲得執照,他們必須記住2.5萬條街道的分佈情況,以及數以千計的目的地,他們本來也只是普通人,只是每個人都要經過幾年的刻苦學習,再通過實踐經驗,反覆的記憶來強化。

結果他們的大腦真的被改變了,通過監測他們大腦中,負責處理空間記憶的區域;也就是海馬體,科學家發現其中的灰質變厚了。灰質是一種神經組織,科學家認為:海馬體中的灰質越厚,這個大腦就越健康。

愛和信任以藥物作用,算真誠嗎?

有人可能說了,重塑大腦還挺麻煩的,不過作者說,重塑大腦需要持之以恆,這絕對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像前面說的,科學家已經找出了很多基因,分別對應著心智的不同方面,如果輕易就能夠改變,人類可能會陷入一場相互操縱、相互利用的惡戰之中。

比方說,往身上噴一點信任噴霧,就能讓別人愛你、相信你,不管去相親還是找工作都像開了掛。其實沒那麼神秘,說穿了,信任噴霧就是婦產科常用的催產素,它真的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依戀感。不過這樣得來的愛情或者信任,也顛覆了情感的定義。

你想,如果愛情是荷爾蒙引發的化學反應,那麼人為製造或者促進化學反應,算不算真誠?我們會不會懷疑自己的愛情是藥物的作用,而不是真的愛上了伴侶呢?這麼看來,我們應該感謝重塑基因的困難,讓信任噴霧的效用有限,想憑此空手套白狼是不可能的。

正常和不正常,都可為我所用。

既然我們的基因,是經歷了長期演化過程所形成的,它所表現出來的優勢與劣勢,在特定環境下,都具有某種生存或繁殖的優勢,不能說我們絕對用不到,樂觀還是保守、熱情還是謹慎、豁達還是自省,沒有絕對的好和壞。我們應該做的,是去選擇適合自己基因的一面,促進它持續地往對我們有利的方面發展,瞭解自己的先天優勢,並通過後天的環境持之以恆地重塑大腦。

正常和非正常的界線很模糊,在不同環境下,正常的定義也會發生變化,因為正常的心智既要順應社會的發展,也要能夠處理生活的實際問題。基因和後天環境都會影響心智,基因造成的影響更加顯著,它會改變我們做選擇的傾向,也會部分程度地改變環境,從而決定了個人的命運。

科學家正在積極破解基因的密碼,把不同的心智問題和特定的基因組掛鈎,找到改變基因來調節心智的有效途徑,將來會更廣泛地應用在臨床治療上。普通人也可以利用起基因的工具來改變大腦。無論是因為些許的不正常感到不安,還是希望在各個方面更有優勢,正常和不正常都可為我所用,讓人更好地生活。

以更寬容的眼光重新定義正常

看完這本書,覺得《正常的另一面》這本書的意義,在於作者不斷地以一個一個容易理解的案例,幫助我們掃除先入為主的成見,以更寬容的眼光重新定義正常,先天和後天遺傳和環境,這些影響人和世界定義正常和非正常的因素,往往不是簡單的一個方面,也沒有固定的標準。我們真能把自己改造成一個嚴格意義上的正常的人嗎?

從搖籃到墳墓的漫漫人生,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究竟如何走過,決定於遺傳因素和後天成長的不斷發揮作用,有些和煦如春風化雨,有些狂暴似電閃雷鳴。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大腦無時無刻不在改變,這是依靠經驗而得到的可塑性的結果。

即便是那些在幼兒曾遭遇嚴重忽視,或缺親密關係的兒童,在找到一個溫暖的新家庭後,表現得也相當不錯。

文化與社會的影響能重塑我們的欲望。心理干預能有效治療長期的恐懼症狀。愛能修復破碎的心靈。做為一名精神病學家,常常驚歎於人類心智中那份卓越的韌性。無論面對多麼巨大的挑戰,我們總能迎難而上,奮勇向前。

世界是多樣的,其實我們所追求的正常不是泯然眾人,而是能夠更好地調動我們的心智,為生活中的種種難題找到解答,迎來對我們來說是最好的結果。

(完)

其他文章︰
  1. 《正常的另一面》上
  2. 《醫生的抉擇》上
  3. 《醫生的抉擇》下
  4. 《國家的視角》
  5. 《黑天鵝效應》2
  6. 《閱微草堂筆記》︰鬼懲邪人【中西對照】El espectro castiga al hombre perverso
  7. 《全新思維》上
  8. 《閱微草堂筆記》︰獻縣縣志【中西對照】Más allá de la razón humana
  9. 《閱微草堂筆記》︰汪輝祖言【中西對照】
  10. 《赤字迷思》下
Previous Post

《正常的另一面》上

Next Post

《閱微草堂筆記》︰奇術僧【中西對照】Un monje ilusionista

相關文章

活到40歲,生活只剩工作?心理醫師3招助你擺脫倦怠,活出精采下半生

活到40歲,生活只剩工作?心理醫師3招助你擺脫倦怠,活出精采下半生

2024-11-14
0
《品格的力量》13 母親負面的影響

《品格的力量》13 母親負面的影響

2022-12-15
0
《七真史傳》:第十八回-03 王玉陽以真服假 譚長真說古證今【中西對照】Capítulo 18-03

《七真史傳》:第十八回-03 王玉陽以真服假 譚長真說古證今【中西對照】Capítulo 18-03

2024-05-02
0
商周圖書摘要》外行空降當主管,帶隊成功一關鍵:誠懇承認自己專業不足

商周圖書摘要》外行空降當主管,帶隊成功一關鍵:誠懇承認自己專業不足

2023-06-29
0
《七真史傳》:第十二回-01 指坐功申明妙理 學真道喜遇明師【中西對照】Capítulo 12-01

《七真史傳》:第十二回-01 指坐功申明妙理 學真道喜遇明師【中西對照】Capítulo 12-01

2023-11-18
0
《品格的力量》67 男人是頭腦,女人是心臟

《品格的力量》67 男人是頭腦,女人是心臟

2024-01-12
0
Load More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

Welcome Back!

Login to your account below

Forgotten Password?

Retrieve your password

Please enter your username or email address to reset your password.

Log In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頁

© 2025 iSpace 阿國新聞.